角度杂谈

作者: 清能有容 | 来源:发表于2019-04-09 20:13 被阅读250次

角度杂谈

01

院子里的牡丹开得正艳,休假回来的儿子进门未及缓歇便直接与牡丹合了一张影,晒到自己的朋友圈里。

“春游搭配mk单肩包也很好看…这是一个mk导购销售的评论。”儿子一边给我读着朋友圈的评论一边笑道:“面对同一张照片,每个人的get到的点却都不一样啊。有人看到了牡丹的娇艳,有人捕捉到了院子和别墅,导购关注的则是我肩上的背包。我本意是展示咱家院里的牡丹,结果朋友们眼里看到的是五花八门不同的景物。”

是的,说实话,面对儿子这张照片,我也没有注意牡丹,满眼都是儿子在阳光下洋溢的青春气息。

莎士比亚讲过:一千个观众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的事物,因为不同的角度,人们的认识便有了反差与区别。

02

角度一般与一个人的综合素质息息相关,一个人的阅历,爱好,世界观都决定着他看问题的角度。

比如,同样的一本著作《红楼梦》,因为读者的不同,便角度不同,所以读出了不同的味道。

鲁迅说过:一部《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

毛主席说:《红楼梦》我至少读了3遍……我是把它当历史读的。

而美学家蒋勋说:我是把《红楼梦》当佛经来读的,因为里面处处都是慈悲,也处处都是觉悟。

不同的人受的教育和知识文化程度有所不同,对外界事物感知能力也大不相同,对事物的看法肯定也大相径庭。

有两位先生同时经过一位年轻人旁边,此时这位年轻人正坐在自家门前的石头上,拿着书睡着了。其中一位先生说:“看这个年轻人,真勤奋,都累成这样了还忘不了拿着书。”这时,另一位先生却说:“我不那么认为,我觉得他很懒惰,一拿起书就睡着了。”

我们看问题的角度,往往因人而异。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也是这个道理。

03

角度也往往因为个人所处的位置和所站的立场而受到影响。

小学课本里有篇《画杨桃》的文章,美术课上,老师拿着一颗杨桃让大家画。同学们的作品里都是杨桃,而作者画却是个五角星。同学们哈哈大笑。老师让同学们坐到作者的座位上看过去,同学们才明白,原来看的角度不同,杨桃的样子也就不一样,有时候看起来真像个五角星。

生活中也是如此,当我们看见别的人“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时候,不要忙着发笑,要看看人家所处的位置,看看人家是从什么角度看的。

我们看问题的角度,大多时候是由自己所处的位置决定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讲得就是这个道理。

如果说位置对角度的影响是受客观条件所限,那么一个人的立场对角度的影响则纯粹是主观原因所致。

前几天一个律师朋友讲到他在北京开庭的经历,吐糟法官一早上安排几个庭,不到一个小时开一个庭。在他眼里这个法官的安排和神速是不负责任,而我听了后第一个反应是北京的法官工作辛苦,劳动强度大。

我跟这个律师朋友都不是偏执的人,看待问题都还比较客观,之所以对同样一件事情感受反差,是因为彼此所站的立场不同。一个人所站的立场决往往决定了他的角度。

04

因为角度不同,我们往往会因为认识偏差而彼此误解。

曾经读过一个寓言:一只猪、一只绵羊和一头乳牛,被关在同一个畜栏里。有一次,主人捉住猪,猪大声号叫,猛烈地抗拒。绵羊和乳牛讨厌它的号叫,恼羞成怒的指责说:你也太夸张了吧,他常来捉我们,我们并不大呼大叫。猪听了回答道:捉你们和捉我完全是两回事,他捉你们,只是要你们的毛和乳汁,但是捉住我,却是要我的命!绵羊和乳牛听了,都默不做声了。

站在不同角度的人,很难了解对方的感受。我们对太多事情不理解,是因为我们没有站到对方的角度!

之前听过一个故事,也讲到了位置不同带来的认识偏差。

曾志伟去姚明家,因为姚明家特制的门,门镜高,敲了好几次门都没有人开,以为姚明不在家,就走了。

第二天他看到姚明无精打采的,就问他昨晚干嘛去了。

姚明神秘的说:昨晚我家好像闹鬼了,一直有人敲门,可是从猫眼又看不见人,吓得我一整夜没睡!

如果我们善于站在别人的立场上看问题,就能从内心深处理解别人,人与人之间的误会、矛盾就会少很多了。

05

今天下班时电梯里碰到一个同事,喋喋不休地向我抱怨工作的枯燥和辛苦。我引用了洛克菲勒的一段话宽慰他:如果你视工作为一种乐趣,人生就是天堂;如果你视工作为一种义务,人生就是地狱。

洛克菲勒在回忆自己第一份工作时曾说:那时我虽然每天天刚蒙蒙亮就得去上班,而办公室里点着的鲸油灯又很昏暗,但那份工作从未让我感到枯燥乏味,反而很令我着迷和喜悦,连办公室里的一切繁文缛节都不能让我对它失去热心。

同样一份工作,有的人看作是负担,有的人看作是任务,有的人看作是在从事自己的梦想、实现自己的价值。这就是角度的问题。

不仅仅是工作,生活中的一切事物都因为人的角度不同而有了不同的理解和意义。

有两位摄影记者一同去遥远的山寨采风拍摄,拍回了同样的照片。一位记者感于山寨艰苦的生活条件,把作品取名《苦难岁月》。另一位记者则陶醉于山寨优美的风景,把作品取名《世外桃园》。

看来,人生的苦乐不在于你的境遇,而在于你的看境遇的角度。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角度杂谈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uxwi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