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怀灵泉,汇集秀水,向东奔流。
赤水河,世界酱香型白酒核心产区,不仅是川黔两省生死相依的美酒河,更是沿岸数百公里百姓赖以生存的“母亲河”。尤其对酿酒人来说,对于这条河流的生态,始终保持着如履薄冰的谨慎态度,见叶知秋的敏锐直觉和未雨绸缪的忧患意识。因此,保护赤水河,守护好一河清水,也就成为了每一位酿酒人心中共同秉持的信条和一致的行动。
一
罗安书是习酒公司的一名普通员工,从小出生在赤水河畔,见证了赤水河谷的繁荣与变迁。自1987年进入酒厂上班以来,先后在制酒车间、维修工班工作了三十余年。2016年10月,53岁的他调到了生态环境保护部,负责吕师岩、黄金坪两个厂区24个制酒车间的污染防控工作。
刚到新岗位的一个清晨,罗安书在巡查中发现,2车间3号房的排污管道出现了堵塞,转眼间,奔腾的地锅水从井盖上咕咕翻涌,如不赶紧排堵,厂房环境将遭受污染,这不光影响酿酒的品质,更可能影响到赤水河的生态。罗安书立马叫停作业,他打开井盖,将地锅水赶紧抽进垃圾车。井底情况复杂,污水无法一时抽完,况且发生堵塞的原因尚未查明,早已忙得满头大汗的罗安书当机立断,脱掉棉衣棉裤,奋不顾身便下到了直径只有六七十公分,深达两米多的井底。
初冬的地面寒风刮骨,可井里却是热气蒸腾,令人窒息。在逼窄的井底,罗安书侧着身子一桶一桶舀着地锅水,一桶一桶举过头顶,递给上面的工友。一个小时后,污水处理完毕,造成堵塞的病症也水落石出——因为前期施工不当,遗留的混凝土块没能及时清理,混合着杂物堆积管道,造成拥堵。仔细观察了一段时间,罗安书又侧着身子,弯着腰,十指并用,一把一把将垃圾杂物抠进桶里,再举过头顶,往上传递。工友们看他累得不行,要跟他轮换着清理,可他坚持道:“我已经下来了,又熟悉了井里的情况,还是让我来吧!”整整两个小时,管道终于疏通,可罗安书的背上,手臂上,被划出了一道道血痕,和着污水,在初冬的寒风里,是令人彻骨的疼痛。有工友怜惜他,叫他报工伤调养两天,他却笑着说到:“不碍事的,我就是一农村孩子,从小吃惯了劳动的苦,皮糙肉厚,这点小伤,回家多吃几块肉就补起来了,犯不着给公司增添麻烦。”大家一旁听着,都被他那认真工作的干劲给深深的感动了!
二
平日里,作为生态环境保护部的员工,罗安书总爱跟同事们说一句话:“发现问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有问题没能及时发现。”每天,两个片区24个车间的每一个角落他都不会放过,小到一粒糠壳、酒糟,杂到一截杈头扫把的残枝,他都必须亲眼见到它们进入环保车后,才会到下一间厂房继续巡查。
平常,除了厂房内的环保巡查监督,他还负责从制酒车间到污水处理厂2.4公里污水管网的巡查。
也许,2.4公里管网并不算长,可它们全架设在山上,而且山上根本就没有路,大多是悬崖高坎,罗安书常常只能抓着树枝,扒着岩石,一步一挪,走走停停,去排查每一个井盖、每一条管道、每一条沟渠,正常情况下,一趟排查下来,至少需要两个半小时。
冬天,山风如刀,河风凛冽,刮在身上,如鞭如抽。夏天,燠热如蒸,汗流浃背,每走两步就必须停下来揩揩额头,以免汗水遮住双眼。
特别是雨天,在崎岖陡峭又湿又滑的山路上攀沿前行,稍有不慎,就可能摔下山崖,然而最是这样的时候,罗安书却巡查得更加认真,他知道,各种枯枝败叶垃圾废物很有可能随着雨水冲击而下,堵塞管道,甚至造成管道跨塌,进而污水泄漏,影响赤水河的生态。因此,每一次巡查,罗安书都不敢懈怠,他一步一记录,随身携带的小本密密麻麻写满了他崎岖道途和漫长巡查的过程,每发现一处问题,他都细腻描摹。
工作以来,罗安书一直任劳任怨,尽职尽守,在他所在的工班,他是这一岗位上工作时间最长、年龄最大的员工。老伴和孩子们心疼他,动员他去换一个岗位。可他却说,我已经熟悉了厂区的每一个角落,还有那2.4公里管网的15个弯道、28口井,说真的,每天巡查着,我的心里面更加踏实。
三
脚下有泥,心中有底。如今,罗安书已在生态环境保护部工作了七个年头,风里来、雨里去,曾经荆棘密布、杂草丛生的山间硬是让他用双脚踏出了一条清晰而坚毅的巡查之路。
我问罗安书,这岗位累不累,苦不苦?他淡然一笑:“我家祖祖辈辈都是喝着赤水河长大的,我不能对不起这条河……”
简单朴实的话语,道出了他保护家乡,立志守护好这一河清水矢志不渝的初衷与决心。
![](https://img.haomeiwen.com/i23763980/29c3548f10f831e6.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