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徐渭狂草
文/王德敏
急毫骤雨写秋风
无限怀愁淡墨中
驰骋纵横三万里
欲将豪气逐蒼穹
![](https://img.haomeiwen.com/i10491946/d4e7f55a0feb9f72.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10491946/082e39171b72d583.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10491946/b513f7288e93646a.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10491946/6689aa9539be47e3.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10491946/f16c89ac5cbf9c61.jpg)
徐渭(1521-1593年),字文清,后改字文长,号天池山人,青藤道士。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在诗文、戏曲、书画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在绘画上他开创花鸟水墨”大写意”之先河。“大写意”画法,经过明末的朱耷、原济、清代郑燮等人的继承和发展,成为中国画最具特色的画法之一。在书法上,他尤善狂草书,吸取“颠张醉素”等草圣的长处而自成一体。笔势疾奔恣肆,淋漓痛快。明·袁宏道《中郎集》日:“文长喜作书,笔意奔放如其诗,苍劲中姿媚跃出,在王雅宜、文征仲之上,不论书法而论书神,诚八法之散圣,字林之侠客也。”
《杜诗轴》为徐渭狂草书杜甫七律《院中晚晴怀西部茅舍》诗,共四行,诗曰:“幕府秋风人夜清,淡云疏雨过(缺一“高”字)城。叶心朱实堪时落,皆面青苔老自生。复有楼台含暮景,不劳钟鼓报新晴。浣花溪里花饶笑,肯信吾兼更隐名”。徐渭一生经历坎坷,受了众多磨难,面对当时的社会状况,只有以书画、诗文来发泄自己愤世疾俗的心态,《杜诗轴》正是以这种狂傲的反抗精神为动力而创作出来的。综观全篇,只觉眼前满纸笔驰墨舞,点画飞逸,洒脱无羁,气势豪迈,使人仿佛进入一种雨打芭蕉跳乱珠的意境。
《杜诗轴》在笔法及点线的表现手法上,心随笔驰,变化万千。虽没有长笔驰掣,却极尽错综、宛转营绕之美。用笔中锋涩势,枯湿相间,萦绕挥洒欹侧如“溪”、“人”、“老”、“浣”等字的起笔,波法都被极度夸张,形态瘦挺而歪斜。如“秋”、“钟”、“复”、"新”等字左右虽然被拉开,但笔势相连,显得“形散而神不散"。无怪乎袁宏道称徐渭为“八法散圣,字林侠客”。
在体势上《杜诗轴》若惊蛇走虺,骤雨狂风,几乎每个字都献势跌宕,险象环生,如夏云多奇峰,没有歪斜飘浮之嫌,而有怪石奔秋涧,寒藤挂古松之姿。如“心”、“不”、“皆”等字以点代画,这些点运用在这里犹如高山坠石,掷地有声,有着“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意趣。在布局上,全篇字与字之间笔势连绵。如
过城”“有楼台”等字上下相连,体势如虹,极具妙趣。在行距的编排上,“杜诗轴”的行距压缩到最小程度,使人几乎看不出来,这种布局加强了“密不透风”与“疏可走马”的对比视觉效应。“杜诗轴”之所以有很多的艺术价值并为世人少所注目完全是由于徐渭得天独厚的艺术才华以及他勇于打破旧的藩篱与愤世狂傲的变革心境所致。“扬州八怪”中的郑板桥,曾刻过“青岁藤门下走为狗”印章,这以示他对
徐渭的无限崇敬之情,我国近代画坛巨匠齐白石,也对徐渭推崇备致。
《写字》58期1997.5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