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家有祠堂

作者: 王静波风中传来口哨声 | 来源:发表于2020-08-23 09:04 被阅读0次

    作者 王静波

    从小就听说过祠堂,但一直以为那已经是过往的事物,与过往的前人一起,被埋在了历史的深处。

    不曾想,与江西吉安沙湾人结婚,竟有跨文化的意义,我进入到祠堂具有重大影响的生活中。

    第一次接触,祠堂对我并不友好。那天,大年初一,早上起床良久,不见男朋友踪影。问在厨房做饭的两个弟弟,他们掩着嘴笑,不告诉我。问同睡的妹妹,她也不知道,她起床比我还晚。我刚来这里三天,听不懂本地话,人也不熟,前几天他都是寸步不离陪着,没想到大年初一早上就抛下我不见了。其他人一副目光闪烁、欲言又止的模样更让我疑惑。

    吃完早餐不久,他回来了,带回来很多包子,每个包子上点着一点红。他去祠堂吃饭了,带回来祠堂发的包子。“你为什么不告诉我呢?”我问他。“怕你要一起跟着去啊!”小弟这时活跃得很,抢着回答,大家哄笑。原来,大年初一,各家成年男丁要到祠堂聚餐,女人不能去。女人去了不吉利。还说大年初一早上女人也不要出门,初一早晨遇到的第一个人如果是女人,也不吉利。我长到二十多岁,固然知道重男轻女是中国传统特色,也知道农村里每家都想要生个儿子,却没想到还有女人不吉利的说法,而且这说法现实指导着人们的行为,是从来如此的习俗,男人们觉得理所当然 ,女人们也没有任何异议。祥林嫂不吉利,鲁迅设计了很多情节理由来说明铺垫,没想到在90年代的吉安,女人,仅仅因为是女人,就直接不吉利了。很难接受,有些不满,这种不满牵涉到祠堂。这祠堂,不去也罢。

    近三十年过去,我基本每年回一次婆家,每两年去过一次年,经常到祠堂参加各种活动。婚丧嫁娶,生日年节朝贺,孩子出生升学庆祝,只要是重大事项,都在祠堂进行。各种活动中有规定动作和流程。恭敬完成整套程序,便能得到祖宗护佑,便能万事如意,便能心安理得。村里都姓刘,是同一个祖宗的后代,上百户人家,不是这家就是那家,每个黄道吉日总有人在祠堂举办活动。凡有活动,全村各家都有代表参加,或是帮忙跑腿或是喝酒吃饭。人流与物流不断,鞭炮与宴席不止,祠堂的热闹里,是整个村庄的火热生活和文化,也是一代又一代的人生。

    祠堂里各种礼仪规矩我不十分明了。但我知道,在祠堂中男性和女性的地位是不一样的,这里奉行的仍然是男尊女卑的信条。生了男孩,就要在祠堂上灯,禀告祖宗,敲锣打鼓,张灯结彩,吃饭喝酒,生了女儿,则悄无声息;在祭祀膜拜中,有的活动只能有男性参加,女人要避开。有的动作必须由男子完成,有的必须由儿媳妇完成,本村的女儿们则像是外人。祠堂活动中,儿子显得十分重要,如果没有儿子,祭拜祖宗都成问题。难怪村里人家无论如何都要生个儿子。

    我们结婚没有办婚礼,生的是女儿,也不能上灯,直到女儿大学毕业,我们不曾在祠堂主办过仪式。但除夕夜,在家过年的刘必与三弟去祠堂敲鼓。两兄弟从楼梯爬到高高的木凳上,并排站立,对着那面巨大的鼓,一下一下抡着鼓槌。两人配合默契,鼓点时轻时重,时快时慢,时高时低,有主鼓,有配奏,咚、咚、咚咚,带着节奏的鼓声在祠堂内回旋激荡,冲出屋宇,传播到村庄的各个角落。敲鼓人虔诚地、奋力地敲出自己满怀的热情热爱,代表全家族向旧年告别,向新年祈福。每家男儿都会去击鼓,鼓声几乎持续一夜。除夕夜,鞭炮声里夹鼓声,烟火光中照喜色,热热闹闹,就等年来。

    一年年,去祠堂膜拜也成了我回婆家的既定节目,要去告祖、祈福。感谢一代代祖先,在无论多么艰难的年岁里,他们奋力生活并将生命延续,才有了我的爱人。有了我的爱人,我才有了孩子,才有了幸福。感恩祖先赐予生命;禀告一代代祖先,我们定会努力做事,诚恳做人,不负生命,不辱家门。定会善待兄弟姐妹,友爱父老乡亲,我们有共同的祖先,敬祖宗就要爱同宗人。

    祠堂里有祖先的牌位,有不尽的庆典酒席,同族人在这里相聚。感恩、祝福、祈愿,祠堂充盈着族人美好的心意。对于我,祠堂渐渐温暖起来。

    2018年高考录取结束,有村里老乡打电话给刘,请我们去喝喜酒,他孩子考上大学了。他的孩子是女儿也能去祠堂摆酒吗?我问。刘打电话问家里的三弟,三弟说,可以,考上大学很光荣的事,女孩也可以办酒。那我们也给女儿办酒,在祠堂办,她考上了名牌大学研究生,也值得在老家庆贺一下。她在广州生广州长,而且又搬了两次家,一直没有家乡的概念,要让她觉得她也是有家乡的人。

    三弟很高兴我们回家办酒,承担下所有的事务。在经费预算时,三弟只计算了酒席的原料费和外请的厨师费,没有帮厨的人工费。我问几百人的宴席需要请不少人帮忙吧,怎么不做预算?三弟说,整村的人都是一家的,关系由近到远的各户会出人力免费帮忙,如果你花钱请,村里的人会有意见的。祠堂里的事就是一村人的事,大家都要参与的。哦,我家的事就是大家的事,我有点感动,第一次觉得自己是沙湾人了。

    宴席是一天两餐,中餐29桌,晚餐33桌。祠堂早已布置得喜气洋洋,外门、大门上都贴了红色对联,对联中嵌进了女儿的名字,有表扬有期待。祠堂正中央,一条大红地毯从首席、次席间铺排开来,穿过天井,直到祠堂前庭。酒桌已经摆满祠堂,酒桌上,白酒、啤酒、饮料静立中央,四面八副碗筷围绕,就等客人到来。我们一家三口站在祠堂门口接待,来客除了自家的亲戚,更多的是村里的族人,村里每家都有人来,还有吉安的朋友。来客有的很熟,有的面生,他们都笑容满面,说着祝贺的话,还要给红包,说是惯例。我们不收礼,收下这么多祝贺和美意,我们已经满腹感激、喜气洋洋了。

    我弟弟也从深圳来了,按沙湾的规矩,他是宴会中最尊贵的客人。

    鼓已经响起,大家入座。有人把我弟弟引到祠堂前庭红地毯一端。突然祠堂台阶上鞭炮炸响,祠堂里鼓声大作,鼓声、鞭炮声掺和着浓烟、火药香味鼓荡、迷漫在祠堂空间。两位八十多岁白发老人,其中一位是族长,一位是本家叔叔,缓步从祠堂里端沿着红地毯走到前庭,对着我弟弟打拱作揖,请他入席。我弟弟双手合十还礼,在左右两位老者的陪同下,慢步走过红地毯,入座首席。他入座后,鼓声和鞭炮声才停息。我弟弟第一次经历如此隆重的场合,第一次被如此礼遇,他竟然步履稳健,神态自然,我心生佩服。后来他说,那刻他很感动,觉得非常神圣,老姐嫁对了地方,做希言的舅舅好有面子。

    对舅舅如此礼遇,是要感谢我为刘家生了闺女吗?感谢孩子的母亲为什么变成了感谢舅舅?舅舅是母亲家族的代表,礼遇舅舅就是礼遇母亲家族。在祠堂里,主角仍然是家族而非个人,或者是,作为女人承受不了如此重礼,只能由娘家的男性来代受。

    宴席开始,我家三口一桌一桌敬酒,感谢大家的到来,接受大家的祝贺。一张张笑脸,一句句吉祥的话,主宾双方情意绵绵。女儿倒酒,笑着和客人们致意,一派落落大方。这是她人生第一次在这么大规模的聚会上成为核心人物,应该印象深刻。后来,我听她跟别人自我介绍;“我是吉安沙湾人”。这种身份由来的自我确定也许与这次升学宴有重要关系。

    南宋朱熹作《家礼》,始有祠堂制度,明代嘉靖年间民间得以建立祠堂。祠堂是旧时传承儒家家族文化和进行地方治理的核心场所。新中国成立后,祠堂属于“四旧”范围,大都被摧毁。即使祠堂建筑在有些地方被保存下来,也只是旅游观光之所在,已经失去昔日的功能。但在吉安,祠堂完整保留并一直是乡村文化中心,祠堂制度、观念、礼仪、活动仍然贯穿人们生老病死各个环节,是活着的中国传统文化。

    正如中国传统文化有精华有糟粕,祠堂文化在今天有着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意义。祠堂为村民提供聚集场所,祠堂活动可以沟通族人感情,加强家族内部的团结互助,强化家庭责任感和道德观念,为奔走于市场、江湖的族人提供心理支持。但是,祠堂文化里男尊女卑依然随处可见,血缘等级观念也时隐时现,与现代文明有种种不协调处,影响着村庄文化和村民观念的现代化,最终影响村庄和村民的发展。祠堂存续几百年,社会已经有天翻地覆的变化,如果今天的祠堂还恪守宋代朱熹制定的种种规矩,那就太别扭,太不合理,甚至有点可笑。中国传统文化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祠堂文化也需如此。

    经济快速发展,城市里人来人往,步履匆匆,快餐文化、网络文化横行,人离传统的根越来越远,生发出种种孤独、浮华、迷离和虚无的感受。回到老家,到祠堂参加种种活动,人下沉,触底,牢牢站在地上。这块土地,上百年、上千年祖祖辈辈在这里休养生息,这里有最真的祝福,有最浓的亲情,在这里,人变得踏实、厚重,富有历史底蕴。

    家乡有祠堂可去,是一种福气。

    2020年8月21日

    写于游览东莞南社古村祠堂后。

    0阅读

    搜索

    上坟不过三代

    带头建祠堂的人好不好

    建祠堂的人要注意

    怎么查到自家的家谱

    为什么祠堂不能随便建

    建祠堂有什么讲究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婆家有祠堂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vlij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