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易仁永澄老师的这次课对很多童鞋都是“当头棒喝”,我也是其中之一。
因为在今天,我们发现有很多看起来非常“值钱”的目标,同时又有丰富的学习资源。所以我们很多人都处于同时关注多个目标、见什么学什么的焦虑状态。
就拿我来说,我在喜马拉雅、得到买了很多内容,微课和书籍也买了不少,很多东西发现都要学,目的似乎是要把自己变成一个“完人”。直到感觉有点太过焦虑但又没有明显的成效出现,才开始收敛。
易仁永澄老师并没有给很多关于目标管理的技术性方法,而是用了绝大部分篇幅升级我们对“有效目标”这个概念的认知。
借用老师ppt上面所提到的状态,其实就反应了我们以为只要让自己保持多学、多做的“充实”状态,就可以让自己的人生获得价值,其实不然,我们最应该问自己的问题是:如果(一段时间)只做一件事就够了,我应该做什么事?为什么我要选择做这件事?背后的关键假设是什么?
我们确实缺乏这样直面自己内心的思考,所以很多时候用低质量的勤奋取代了深度思考,关于目标选择,必须是“谋定而后动”,选择了绝不轻易更改和增加。
之所以我们会存在如此严重的认知误区,老师告诉了我们三个重要原因:
一个是“资源导向”,因为我们有一定的时间、精力和金钱,利用起来就好;
一个是自以为是导向,在低层次的对比环境中过高估计了自己某方面或者很多方面的能力,而不清楚在整个大市场中是否站得住脚;
三是因为表面结果导向,看见别人似乎轻易成功了,觉得别人也不比自己强多少,所以认为自己努力一下就可以跟别人一样,这是大错特错。
我们得知道任何事物发展都有它的客观规律,任何人无法主观地超越这些规律。老师特别为我们区分了“真实世界”和“现实世界”:真实世界是指绝对精准的世界,实际上没有人绝对知道,我们只能无穷尽;现实世界是我们每个人在自己身边所观察到的世界,有着非常大的局限性,我们非常容易被表面看到的那样所迷惑。
对于目标管理,第一要务是找到一个对的事情持续做下去。个人认为所谓对的事情就是兼顾了价值性和跟自己的匹配性。老师认为要用期望的拉力取代问题的推力,化被动为主动。
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向有五大原则:价值原则——要对别人有实实在在的价值;认知深度原则——要让自己能够持续增加认知深度;能力圈原则——是否在自己的能力圈中;边际效应原则——是否可以持续产生复利?
目标管理的方法:分解为目的(P)、目标(O)、成果(R)、任务(T)=PORT持续成长。
虽然看起来老师所讲的内容并不是很多,但确实在讲解的时候用了很多的例证和分析让我们更加靠近了“目标管理”的本质,让我们可以在纷乱的诱惑中保持淡定和精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