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行采集:
1.当我们进行推理时,我们的论证过程几乎总是包含隐含的前提(为了使推理看起来合理而必需的前提)。
2.对于以下关于未来的推理:
•在我们过去的经验里,
□总是(或者至少有规律地)发生。
•所以 未来,□非常有可能继续发生。
休谟是第一个发现这种推理包含的隐含而又关键的前提:未来会继续像过去一样。
3.如果未来不是继续像过去一样,那么就没有理由认为过去的经验对未来将获得的经验有任何指导意义。
我们对关于未来的推理有多少信心,关键取决于我们对前面这句话的信心有多少。
4.有如下推理过程:
•在我们过去的经验中,未来像过去一样。
【未来会继续像过去一样。】
•所以 未来很有可能继续像过去一样。
这个推理显然是个循环,它把整个推理过程试图建立的结论当作了前提之一。
5.关于未来的推理依赖于一个无法得到支撑的假设,这些推理从逻辑上也就无法得到支撑。
因此,休谟认为,我们不可以从逻辑上为我们关于未来的推理提供依据。
6.在思考一个概括性观点时,我们又观察到了大量实例与这个观点相一致,并没有一个与之相悖,我们就会倾向于把这些实例作为这个观点的归纳支撑。
7.对于概括性观点①,从逻辑上说,与其逆反命题观点②是等价的,
困惑的核心是:只要我们得到了一个可以支撑观点②的观察结果,那么似乎这个结果肯定也同等地支撑了观点①。
8.亨普尔的乌鸦悖论:假设“所有乌鸦都是黑色的”。每次观察“发现乌鸦都是黑的”后,对该命题的信任度会逐渐提高。
问题是,“所有乌鸦都是黑的” 的观点①,在逻辑上和其逆反命题“所有不是黑色的东西不是乌鸦”观点②等价。
如果观察到一只红苹果,不是黑色的,也不是乌鸦,那么这次观察必定会增加对观点②的信任度,由此更加确信观点①。
9.亨普尔的乌鸦悖论意味着像这样的推理,其本质中存在某些让人深感困惑之处。
10.古德曼的绿蓝问题:引发了关于归纳推理的困惑,具体来说就是我们认为可以适用于未来的判断与不能适用于未来的判断之间有什么区别。
一行精华:
当我们进行推理时,我们的论证过程几乎总是包含隐含的前提。
休谟认为,我们不可以从逻辑上为我们关于未来的推理提供依据。
观点②是观点①的逆反命题。悖论是,只要我们得到了一个可支撑观点②的观察结果,似乎这个结果也同等支撑了观点①。
触动,反思,改变:
经过烧脑的阅读、查资料和思考,终于啃完了这短短的一小节。
主要收获就是,无论我们认为的多习以为常、顺理成章的推理和归纳,其背后都存在几乎无法解决的困惑和不确定。
世界只是在大概率上维持住了脆弱而短暂的平衡与理性,一切都经不起深究。
难怪那些西方著名哲学家,很多都出现了精神问题,想多了,钻牛角尖了,确实容易出不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