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急诊科布置的事情落实地差不多了,林洋松了口气,想起方杰的话,提醒自己要注意和陶主任的合作,准备找个合适的时间和陶主任聊聊急诊科装修布置的事情。
其实对新急诊科不满意的,最严重的是医生,陶主任心里,自然也不好过。
随着门诊分区的重新布置,为了更便于病人就诊,也是为了给急诊更大的空间,急诊科被移到一楼靠后的位置,失去了以前靠近门边的黄金位置。
这些位置,分别给了内科、儿科诊室,这就意味着,在非急诊时间,急诊医生能看的号就会减少。
因了这种想法,陶主任去看了一次新急诊就不再去了,满腹牢骚无处去,上有科室及院方发展的需要,下有医生的抱怨,她夹在其中,其实是最难做的。
下午,陶主任坐门诊,照旧病人不多,林洋趁空找了个没病人的当儿,给她说了说最近门诊做的一些事。
“暂时做了这些事情,您看看有无遗漏的地方。”林洋说罢事情,征求陶主任对新急诊布局的看法。
“哎,辛苦你了,改日我再去看看,最近没怎么去,有些情况不太了解。”陶主任回答林洋。
“好啊,主要是想趁搬进之前,把缺少的物资,需调整的地方及早联系,对了,好像听管建修的老王说,你们诊室只放一张刅公桌呢!”林洋反映了一个陶主任的话题。
“那怎么行呢!我来跟老王联系。”陶主任有些着急。
“行,那我就不打扰了,有啥问题您就联系我。”林洋告辞了陶主任。
从陶主任办公室出来,林洋就接到一个紧急电话,是护理部通知16:00紧急开会。
有什么事这么急?林洋挺纳闷,再一看时间,还有30分钟到点。
林洋赶紧处理了手边几件琐事,一看时间差不多了,就赶往三楼开会。
原来是有病人投诉了住院某科室。其投诉证据居然是几段电话录音。
病人直接找到院长,投诉了某个科室的护士。内容主要是他住院时的不满意事件,包括入院被拒、要求提前打针被拒、换被服被拒。
证据确凿,当班的两位护士哑巴吃黄连,哭得很厉害,有委屈,有伤心,也有害怕。
伤心的是病人要求的事情大都做了,结果还不落好;委屈的是病人在提要求时态度恶劣,录音里却没有;害怕的是科室考核要被自已影响。
这年头,当个护士真不容易,连简单的铺床、打针的对话都可能被取证,再加上互联网传播的快捷,想想都心塞。
林洋把这件事交给了质检员丁力来组织开会。没想到,丁力这小子组织得还像模像样。
丁力管质控,主持了主题为“优质护理,改善患者就医感受”的会议,主要是围绕三个问题让大家思考:
1、你认为自己在工作中还能从哪些方面提升优质护理?
2、你认为我们护理团队还能从哪些方面提升自己,让病人满意?
3、你如何处理好病人特殊需求和科室常规流程的冲突?
丁力自已,还讲了对于冲突,在换位思考的前提下,整个三“不”原则。
不逃避:他来了,找到我,不要闪到一边。正面接待,态度积极,语言温和,比如,对不起,给您带来不便了,我能问一下当时的情况吗?当时是怎么样的事件经过。是我们不对的,先道歉,陪礼总比赔钱好。是因为他不知道我们工作制度带来矛盾的,耐心解释一下。
不激化:谈话不要说,那你去找领导,你去怎么怎么的,不要激化。解决不了的,及时告诉护士长,科主任,做好上报工作。
不扩大:事件之后,不要乱晒,乱转发,这就是不扩大;
会议之后,虽说是其他科室的问题,可是急诊科也很有促进作用。
比如人来了主动接待,微笑接待、语气温和;病人提出的疑问耐心解答;保持床单位整洁,脏了及时更换。
特殊情况病人没有家人来照顾的话,加强巡视,有的时候还可以问下病人有没有喝水等需要,如若确实比较忙碌,可以嘱咐病人若有需求,求助于隔壁床上的家属帮忙喊下护士(门诊输液室);提高专业能力,比如打针,比如健康宣教。
态度方面细化到行动,切实落实“八声”服务(八声:来有迎声、去有送声、巡视有问声、操作有解释声、合作有谢声、失当有谅声、节日有问声、家属探视有应答声);
跟病人说话时注意语气,不要让病人觉得护士很不耐烦;
有冲突倾向时做好交班;
提高抢救技能,科室经常培训抢救技能,心肺复苏,电除颤,洗胃。其次就是小儿穿刺。
出诊时注意科室形象,加强医护配合,公共场合说话注意影响。
丁力,慢慢变得成熟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