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书友,本次我们共读的是《理解人性》第一部分的内容:从源头上梳理人性
我们可以从一开始就断定精神的发展离不开运动,而所有的精神活动,始终都朝向着特定的方向前进。
人类一旦追求某种目标,就必然受其约束,而这个目标又时常为宇宙、身体状况和社会环境所影响。
仅在确定合理目标后,我们精神生活的运动才可能发生。相对应的,人类也可以通过注意自身行为来发现生活目标。
一个人的精神活动由两方面决定,一是由宇宙本性决定;另一方面,还受到社会制度(如团体或国家政治制度的约束)的影响。
人类文明史证明,离开共同生活这个根基,生命将不能延续,人类不能独立成长,必须依赖群体才能存活。群体是延续人类生存的最好守卫者。
人类比其他生命形式更低的这种自卑感和不安全感通常体现在人的意识层面,不断的刺激人类,探索更好的适应生活的方法,它还促使人们逃避那些恶劣环境而寻找舒适的环境。
由于社会在人类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心智必须从一开始就与群居生活相适应,心智的所有特征都服从同一原则,群居生活的逻辑。
善于言辞和思维清晰是群居生活必不可少的工具。它们将人类紧紧团结在一起,以延续人类文明。
正因为人生存于社会中,所以,他应该将追求更强的社会感作为自己的目标,任何适应能力强的人都必定具有强烈的团体意识,而且他们必定时常运用完善自我的技巧。
如果我们观察一名儿童漫长的成长经历,我们会发现人类的生存离不开社会的保护,社会使命内在的要求我们进行劳动力分工,这种分工不会使我们变得彼此陌生,却会加强我们的联系。
由于儿童是弱势群体,不得不履行抚养的义务,在这个过程中,儿童可能表现出以下两种行为:一,儿童可能模仿成人的行动和处理问题的方式。二,儿童表现示弱行为,让成年人以为自己应该义不容辞的给予帮助。
而性格类型也在这个时候开始形成,有的儿童选择不断的发展自身能力,通过勇敢和果断的行动获得别人的认可,但有的儿童选择利用自身的软弱作为筹码,借此满足自身的各种需求。
尽力弥补自身的软弱是儿童发展的根基,缺陷感促使我们锻炼个人才华和发展自我能力。
儿童在发展思维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通常会阻碍或扭曲他们的社会感。这些问题分为两类,第1类源于物质环境的缺陷;第2类源于儿童身体的缺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