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云颠泠风以文会友简书·道学
超越善恶  得大自在----荀子“性恶论”浅议(第三讲)

超越善恶  得大自在----荀子“性恶论”浅议(第三讲)

作者: 开门见喜 | 来源:发表于2018-01-31 15:36 被阅读37次

第三讲 、我对人性善恶的理解

1、人性从本质上来说是不分善恶的

其实,客观地来说,人性本质上也是不分善恶的。人的所谓的恶,都来自内心的缺憾,没有安全感,对自己不满意,从而去寻求外在的虚假的东西来填充,从而把自己和世界对立起来。所以世上本来没有恶人,恶人的实质是病人。但是,这样表述,又有一种和稀泥的感觉。同时,它也是不清晰的。所以,更准确的表述是:人性从其本质上来说是不分善恶的。“善”或者“恶”是人们主观上的一种判断标准。

    同样,世界上也就没有所谓的善人。人做善事,如果没有内在的自得,就是伪善。所说的善,是心灵找到了真正的自己,顺应了自己与世界的天然联系,是智慧的代名词。圣人们之所以能保持慈悲,就是因为洞悉了世间的真相。

就如孟子说的再恶的人,也会漏出天生的“人之四端”,捕捉并确认它,专注它,就如观察一盏微弱的灯,慢慢会发现或得到更大的光明。关注了善,就强化了善;不再关注恶,恶自己也会慢慢淡化,甚至消失。

在荀况看来,如果人性本善,社会就不需要圣人,也不需要礼义,只要每个人都顺着天性发展,社会自然就很美好。但现实显然不是这样的,战国七雄今天你打我,明天我打你,谁都在抢地盘,抢人口,抢财货,即便在不抢的时候,大家也都惦记着抢。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乱象呢?当然是因为天下缺少圣王,礼义约束不住人心,恶的本性都被释放出来的缘故。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性善论和性恶论并没有本质上的不同。性善论也要强调天性之恶,但因为有了天命之性这个美好的理论值,最能照顾人类的自尊心。

  2、人性从本质上来说是趋利避害的

   

可以肯定的是,人性是趋利避害的。人会选择做对自己有利的事情,而不会选择有害的事情。人对自己喜欢的人或物,会倾向于接近;反之,会倾向于远离或保持距离。

    当一个人杀死植物或动物时,比如说从院子里拔一棵草,或打死一只嗡嗡叫的蚊子、苍蝇。往往没有人会评判说他/她是“善”还是“恶”。因为在我们的心中,植物动物这些东西和我们是不同的。杀死植物或动物一般来说不会对我们有潜在的影响。我们无法和它们产生共鸣。

但当一个人杀死另一个人时,我们会产生共鸣,对他/她做出“恶”的评价,并认为他/她应该受到惩罚。因为如果这种行为不受到惩罚,那有一天我们就可能面临同样被杀死的命运。法律、道德等约束人行为的东西最初被制定出来,应该就是基于这样的考虑。

所以,人性从本质上来说是趋利避害的,但之所以要区分“善”和“恶”。就是为了更多人的利益。现代社会的一切,都是利益推动的结果。平时我们强调不能循私枉法,因私废公。“公”其实就是一群人的利益,“私”就是一个人的利益。这个世界上之所以有“爱”这个东西。也是因为“爱”符合人们的利益。爱能够给人们带来更大的利益。

3、荀子“性恶”学说小结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综上所述,我认为:人性从本质上来说是不分善恶的,也是趋利避害的。正是为了趋利避害,我们的法律才要惩恶扬善,以便引导、约束人们的行为。荀子所论及的人性,其本质恰是无所谓善恶的自然之性,它既有转化为恶的可能,也有发展为善的机会。正因为人性中有“恶”的一面,所以荀子才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通过学习,恶才能转变为善。荀子的性恶论的思想,在先秦百家关于人性的论断中独树一帜,他的思想对后世仍然有积极的意义,值得我们去思考。

超越善恶  得大自在----荀子“性恶论”浅议(第三讲)

我们学校的校训是:厚德笃学 止于至善,教学楼也命名为“臻善楼”、“臻美楼”,寓意就是:师生在修身、求知、实践的过程中,要不懈追求崇高的理想,不倦攀登知识的高峰,不断提高自己的技能,才有可能达到尽善尽美的境界。

今天,我们更应该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精髓,多读国学经典,才能超越善恶,内圣外王,明心见性,得大自在。

(说明:文中参考了有关资料 在此向作者表示感谢。)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超越善恶  得大自在----荀子“性恶论”浅议(第三讲)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yflz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