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篇讲识言、察言。语言是人际交往的桥梁,通过语言我们了解别人的意思、想法,并在此基础上产生互动,善于识言、察言,与人相处交流自然通透、顺畅些。今天我们就来看孟子是如何识言、察言的。
上一篇,孟子提到自己的不动心和告子之不动心有本质区别,一个是知言,一个是善养浩然之气。公孙丑先问浩然之气,之后便又问孟子何以知言。
孟子归纳了四种情形:诐[bì]、淫、邪、遁。言语实为人心,知人心,则知言。
诐是偏颇,说话有失偏颇,便知其于理不明,内心为私欲所遮蔽;淫是放纵、恣肆,说话放荡而无边际的,便知其陷溺于私欲而不能自拔;邪是邪僻,不由正路,好为异说,便知其惑于邪歧,偏离正路;遁是隐遁,逃避,说话闪烁其词,便知其穷屈于理。
“何谓知言?”曰:“诐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
古时称在上位者为大人,大人者修身明德止于至善,然后殷勤于政事协和万邦。今诸病痛生于其心,心地已被污染至此,则必害于其行政,弊政之行,则又害于国事、人事,相与为害,荼毒甚矣,一言兴邦,一言丧邦,故大人者不可不知言。即使圣人再世,断不会否定我所言说。
生于其心,害于其政;发于其政,害于其事。圣人复起,必从吾言矣。”
我们混迹社会,每天和各种辞令打交道,难免受点诓骗,比如前两天的翟山鹰先生,真是狠狠给我们上了一课。但翟老师绝对不会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所以本着对自己和对骗子负责任的态度,我们必须知言,必须反求诸己,深深检讨自己为何不得知言之明而受蒙蔽。就拿历经隋唐两代的名臣裴矩来说,在隋炀帝面前是个不折不扣的佞臣,但到了唐太宗手下,反倒成了一个敢于直言君过的铮臣了,你能说这是裴炬的问题?绝对不能。
而且一般认为,社会阅历越丰富,听说读写的能力就会得到充分的历练而更趋于成熟,这当然有道理,但也不见得社会阅历丰富的人,就一定比社会阅历浅薄一些的人更明察事理而知言,甚至浸淫越久,邪见越甚,一点也不稀奇。孟子所以知言,是因为他经由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之道已达大中至正的修为境界,私欲对内心的蒙蔽了然于胸,牛鬼蛇神都认得清楚,所以诐辞、淫辞、邪辞、遁辞诓骗不了他。有鉴于此,我们只需念念存天理、去人欲,事上磨练,致得此心良知精精明明便自有良知良能,而知言,则只是良知良能的一个具体方面而已了,待你成了唐太宗,人人皆得如裴炬。
最后送翟老师良言一句:越得意,越失意,无如宽心安枕眠。
我是震词,如果你觉得我写得还不错,欢迎点赞评论加关注哦,文章内容尊重任何形式的反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