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知言养气章(五)浩然之气如何养《孟子大义考》

知言养气章(五)浩然之气如何养《孟子大义考》

作者: 震词 | 来源:发表于2022-08-22 22:34 被阅读0次

    在上篇,孟子对告子的错误做出了批驳,公孙丑遂发问,那么敢问夫子何所长于告子?恶通何。

    “敢问夫子恶乎长?”

    孟子道:告子不得于言,勿求于心,是不知言。但言语实为人心,我于人心判若观火,故知言。告子不得于心,勿求于气,是不知存养其气。我则善养吾一身浩然之气。

    知言,心无所疑;养气,心无所惧。此孟子不动心所以异于告子者。

    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公孙丑接着问,那什么是夫子所谓的浩然之气呢?孟子道,这真是一个暂时难以和你言明的事物啊。

    因为这是一个境界论上的问题,按阳明先生的话来说,便是哑子吃苦瓜,与你说不得,你要知此苦,还须你自吃。没有实修功夫,只能在逻辑思维上理解,但境界的东西偏偏不是逻辑思维,一个武术专业的研究生如果不亲自下场实修断是打不过实战经验丰富的文盲汉,待到修行有了进境,自然默识心通,所以学习学习,贵在一个习,日习月累,才得功夫,不然只是嘴上说话,不济甚用。

    “敢问何谓浩然之气?”曰:“难言也。”

    浩然之气的存在,至大而无物不包,至刚而百折不挠,顺其自然而养,不要以私心妨害它,那么它便会充塞于天地,不可胜用。直即无偏狭,无妄动,顺其自然,直心而动。

    “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这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不是凭空而存,而是与义与道相辅相成。道义存乎心,发乎事,以气催动此身付诸道义于行动,所作所为不合道义,这盛大之气便会虚馁,若无这盛大之气,即便遇着道义当为之事,也会逡巡畏缩,不足有为。配是相合。

    “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

    浩然之气乃集义点滴所生,非义袭而可逆取。所行有违于内心良知,则此气馁矣。所以我说告子未尝知晓义理,以其求义于外。义者宜也,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却笑告子颠倒见,枝枝叶叶外边寻。

    集义就是致良知、事上磨练,事事求得内心宜然,便是行慊于心,厚积薄发,养得浩然之气。义袭与集义相对,功夫不得力,便要袭取,所以是偶得,不稳定,亦不成体统。慊[qiè]是快意、满足。

    “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

    事事集义,事事致良知,心上永远有个良知做主,不忘却本心便是必有事焉的功夫。修行勿要有所期必,勿忘失,更不要助长,以免急于取效的私心妨害修行之心。孟子又引宋人拔苗助长之旧事,自觉无用舍弃修行的,就如荒芜其苗不耕耘的一般,至少无害。但私意助长的,和拔苗助长又无甚分别,不但没有益处,反而还会妨害这浩然之气,为何?助长是急功之私欲,浩然之气是天理,天理人欲不并立,以私欲求天理,岂不南辕北辙?

    正是预期其效;闵是忧虑;揠是拔高;芒芒即茫然,昏昧而无知的样子;病是疲倦劳碌。

    “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这一章里的典故频频为后世学者引用,如浩然之气、集义、义内、必有事焉、勿忘勿助,可见其紧要。义内之说也为心即理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所以这一章也是心学一处重要发端。

    我是震词,如果你觉得我写得还不错,欢迎点赞评论加关注哦,文章内容尊重任何形式的反驳。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知言养气章(五)浩然之气如何养《孟子大义考》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uoig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