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有几条新闻,特别贴近生活:
喜茶,涨价。
海底捞,涨价。
西贝莜面村,涨价。
光是随便瞄两眼,都觉得脑门充血。
我一个同事感慨:
还没开始报复性性消费,就已经开始报复性涨价了。
今天,就想和你们聊聊涨价这件事。
一句话,我不是付不起涨价的钱,只是看不惯这骚操作。
涨价这个事情,要先从昨天的一条热搜说起——
喜茶多款产品涨价2元。
也就是说,本来就是奶茶界贵族的喜茶,正式迈入了“30元时代”。
对比7元一杯的蜜雪冰城,10元一杯的coco,和11元一杯的一点点。
说实话,喜茶这一波涨价,真的让我有点摸不着头脑。
就像评论区说的:
“本身就定价就挺贵,现在更不合理了。”
“营销过头,还借着疫情涨价,膨胀了。”
“不懂,我的钱难道是大风刮来的吗?”
而一边,这个事还没讨论出个头。
另一边,一些网友又发现,除了喜茶,很多餐饮业的头部,都悄咪咪涨价了。
比如大名鼎鼎的海底捞,复工后宣布涨价了6%。
你可能不知道6%是什么概念?马上就有网友晒出了小票:
毛血旺从16元涨到23元,总共8小片;
土豆片涨到13元,一盘7片,算下来吃一片就要1块8;
250g金针菇,涨到40块;
小碗米饭7块 ......
而且,涨价的同时,菜的分量少了。
有人说,21块钱的鹌鹑蛋端上来,只有12个,底下厚厚一层全是白菜。
一顿吃下来,人均得220元,还未必能吃饱。
而隔壁西贝莜面村,涨价也挺震撼的。
二月份还在说:贷款给员工发工资,只能撑三个月了。
到了现在:一串羊肉串9块;一只蒸饺8块钱;一碗西红柿面63块......
不知道你们有没有发现,一个特别有意思的现象——
越贵的越涨价,越便宜的越不涨。
昨天喜茶那条新闻评论里,有人提到了人均7元的奶茶店蜜雪冰城。
结果官博亲自来回复了:
我们做了一个艰难的决定,蜜雪冰城,不涨价!
而这也恰恰是我迷惑的原因。
喜茶、海底捞这样餐饮界的头部企业,何至于此呢?
其实涨价,在我眼里并不是什么稀罕事儿。
只是这波涨价里,藏了太多骚操作。
先说年轻人的续命首选——奶茶。
众所周知,原本喜茶的价格就在高位,平均20-30元/杯。
而这次以“奶茶波波”“芝芝莓莓”“多肉葡萄”等原价在25元、28元为主的5款饮品涨价后,价格就直奔30元。
也难怪网友感慨:
奶茶超过30元,真的喝不起了。
而其实,它涨价的行为并不是疫情期间的特例。
在去年,有网友扒出,它们的多款产品就开始涨价,比如19块的产品抬价到20块,而如今把29块的产品抬到30块。
这种之前就偷偷摸摸地拉高均价,上探利润空间的操作,我觉得,挺骚的。
和喜茶如出一辙的还有海底捞。
面对涨价争议,他们看似诚恳的自爆仅仅涨价6%。
但很快,网友们就发现了蹊跷 ——
一片土豆1.8元,一碗米饭7元,单人调料10元,双拼锅底100+。
选上必点品,综合起来实际消费的涨幅在20%以上。
你涨价也就算了……为什么还出了道数学题难为消费者呢?
另外,海底捞的解释还加入了“各城市实行差异化定价”的官方解释:
同样的产品、同样的服务,如今只是因为顾客的“户籍所在地”而出现了差价。
所以说,这是逼消费者重新投胎么?
美其名曰价格调整,只不过是花式谋求利益最大化罢了。
这么一看,也挺骚的。
那种感觉,就像我们被坐实“顾客=韭菜”悲剧命运,让人又恨又气又无力!
如果说,面对这种涨价“骚操作”,我的心情是看戏。
那冷静分析这种“骚操作”的后果之后,我是看不惯。
看不惯这些大品牌,凶猛涨价背后的那股嚣张劲儿。
我来给你们分析分析。
1.为什么他们敢这么涨价?
单说奶茶这一行,在网红效应的强势挤压下,仅仅是去年一年,就有超过3000家中小奶茶店倒闭关张,被踢出局。
而倒闭后还能存活的,无非就是这些大企业。
因此,他们有恃无恐。
毕竟我们的选择变少了,小奶茶店都倒闭了,我们只能被迫消费昂贵的大企业。
2.这样涨价的后果是什么?
伴随头部企业涨价了,那些活下来的小企业,也一并会跟着涨价。
但是你仔细想想,全体涨价的后最难受的是谁?
其实是我们这些为它买单的消费者。
我之前,其实看到过这么一句话:
一切不以消费者为初衷的涨价都是耍流氓。
这句话的意思是,涨价,没问题。
但价格上涨的同时,也应该配套相应的服务、品质和价值的上升。
这才是合理、健康、负责的做法,也是一个良心品牌该有的觉悟。
可现实呢?
喜茶涨价了,依旧要排队;
海底捞涨价了,依旧要等位;
我一个同事吐槽,西贝涨价了,还是不好吃……
涨价涨得毫无诚意。
怎么看怎么都像,玩弄数学游戏,把消费者当韭菜收割。
最后,对于这些拿疫情和物价为涨价背书的企业,其实我只想替大家问一句话:
等疫情结束了、原料平价了……
那些好不容易涨上去的价格,还会降下来么?
图片来源于网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