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张照片一直放在我的钱包里,很久很久。因为年代久远,小小的黑白照片已有些泛黄,照片上的小提琴父亲在世事一直珍藏着,尘封在家里的那个大大的红木衣橱里,同样的,那里也尘封着父亲对女儿曾经的“音乐”梦想。
其实当年父亲的梦想并非源自于对于音乐的热爱。那时国家尚处在响应毛主席的号召,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的时代。家里的孩子除了老大之外,其余的孩子初中或者高中毕业后都要到农村广阔的天地去接受再教育。
那时的农村条件异常艰苦,每每看到左邻右舍、亲戚朋友家里上山下乡的孩子,回到城里时那种饥饿感,做父母的很是伤感与无奈,也开始为一对尚在童年期的女儿将来的命运担忧。而当时唯一可以改变女儿命运的只有考上专业文艺团体,两个女儿中,无论哪个考上,其余的一个都可以留城,于是父亲决定开始培养自己的女儿对于音乐的爱好。
记得当年的两把小提琴是父亲从中山路的一家乐器店里买来的。在那个尚不能温饱的年代,两把小提琴也是一笔不菲的费用。琴买回后,父亲请来了专业的老师。此后每个周末,四岁的我和姐姐便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始了乐器的学习。
最初的新鲜感很多消失在枯燥无味的练习当中,没有了兴趣,才知道练琴是一件多么痛苦的事情。
于是我和姐姐开始了消极对待。父亲在家时,装模作样的勤学苦练;父亲上班时,琴必搁置一边,不去理会。那时的我们根本无法理会父亲的用心,更不会为自己的将来担忧。那个年代,虽然物质贫乏,但小孩子玩的游戏却是丰富多彩:跳绳、踢毽子、藏猫猫、荡秋千、跳房,简单但却充满乐趣。外面的世界如此精彩,单调的练琴相对来讲就更显得痛苦不堪。
父亲其实早已从母亲那儿得知自己女儿的应付,虽然心里很是焦虑,但却不忍心过度管教女儿。请来的老师也许早已看出我与姐姐必定成不了大器,所以也不会过于严厉。在这种宽松的学习环境中,近一年的时间中,父母老师基本是在噪音中忍受着,父亲对于女儿的音乐梦也在噪音中渐渐清醒,于是两把小提琴终被闲置起来,成为了那个年代关于父母试图去改变儿女前途命运的见证。
所幸的是高考制度恢复后,我与姐姐顺利考入大学。时代改变了命运,父亲的担忧虽然没有成为现实,但我和姐姐在以后的岁月中却渐渐体会并永远都会记得父亲当年的良苦用心,永远都会记得在我们整个成长过程中父母的担心与焦虑,更是为自己当年的不谙世事感觉愧疚。
每每看到这张照片,父亲的音容笑貌宛若眼前,假使时光能倒流几十年的话,我真愿回到童年时代,回到那充满父爱母爱的年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