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谈到交响乐,相信贝多芬一定是一个顶峰,而且是在单数里特别强,即他的单数交响曲都特别著名,3是英雄,5是命运,7的第二乐章是葬礼进行曲,9就是大合唱。
在贝多芬之后就是勃拉姆斯了,他就出了4首交响曲,数量不多,质量都是上乘,他是属于对自己要求非常严格的,达不到要求就把稿件撕了。所以等他到50来岁的时候才谱写了第一首交响曲,首首经典,他的四首作品和贝多芬的四首作品都是并列的。
勃拉姆斯的对手,瓦格纳,也很欣赏贝多芬。在整个音乐界,好像没有对贝多芬不敬的,顶多也就是委婉提出他的配乐不行,当然也无可厚非,毕竟贝多芬后期耳朵也聋了,而且设备的确在后续有所进阶。贝多芬在写到第五交响乐的时候基本就已经失聪了,所以贝多芬的配器不好,这个也很能理解,对于一个失聪的人,要展现自己的流动空间,只能依靠大脑,所有的声音都是靠他记忆和想象出来的,所以也能被称为旷古天才了。正常的作曲家在完成作品的时候都会去找乐队去实验,如果有哪里不好,可以再做调整和修改。但是对贝多芬已经没有这个条件了。回到瓦格纳的话,其实他也算德国歌剧的代表了。他是李斯特的女婿,还在拜鲁伊特建了一个歌剧院,属于很有商业头脑的人了。这个歌剧院一直经营到现在,而且一直在瓦格纳家族里,从未被易手。在古典音乐领域里,我们现在还能看到的直系后裔也就只有瓦格纳了。巴赫在传到第三代之后就没有男性了,贝多芬一辈子都没结婚。拜鲁伊特还有音乐节,这个在德国都属于重要大事,德国政界都非常重视,这个票就和英国黑池一样,非常难预订。瓦格纳创作的歌剧《尼伯龙根指环》是世界最长的歌剧,总长度大约16个小时。当然世界第一长的歌剧是中国的《牡丹亭》,但是个人总感觉《牡丹亭》不算歌剧吧。
正因为这个歌剧耗时太久,所以全球上映的频率非常低,这个就让本人想起了话剧《如梦之梦》,记忆里是需要分三次上演的。这个歌剧除了在瓦格纳的剧院里上演,还会在纽约大都会剧院定期上演。要演全这首歌剧,估计要把全球会唱这首歌剧的人凑齐才能演完。唱这首歌剧的人不多,因为特别毁嗓子。原因其实这样,意大利歌剧分几个品种,很多人都熟悉其美声歌剧,比如《今夜无人入眠》,这个要求要唱得优美,还要相对独唱,咏叹调的时候,乐队音量就弱了,瓦格纳正好相反,在唱歌剧的时候,乐队还在那里咆哮,那要对毁嗓子。所以很多歌唱家都到晚年才开始唱瓦格纳的歌剧,大家可以去看下多明戈什么时候才开始唱的,开始唱瓦格纳的歌剧,基本职业生涯就开始倒数了。但是瓦格纳是在用歌剧表现交响乐,就是一种披着歌剧外皮的交响乐,所以瓦格纳对比其他一些音乐家属于一个比较特别的存在。他和李斯特一个阵营,当然咯,自己老丈人呗。
当然如果按时代划分,海顿、莫扎特、贝多芬和舒伯特属于古典时期,那么勃拉姆斯、肖邦、李斯特、舒曼、门德尔松、威尔第、瓦格纳、罗西尼属于浪漫时期,而进入新世纪就是到了马勒和布鲁克纳,他们俩都把交响乐都延伸到了巨大的规模,马勒的千人交响乐,如果分不清交响乐时期的,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数人多,演奏人员越多,越是新时代。看时长,每个乐章时间越长,越新时代。当然所谓马勒千人交响乐,其实就一百多。演奏马勒和布鲁克纳的交响乐是非常高难度的,就这样想,回头看十五年到二十年,中国没有一个交响乐团能演奏马勒的交响乐,在十年前,马勒交响乐开始复兴,全球开始重拾马勒的交响乐,大概是更符合现代人内心吧。因为马勒的精神世界非常丰富,对生与死的考虑非常多。这种感情的纠缠也非常多、非常复杂,其实直到马勒才能算完全突破贝多芬的交响乐体系。在古典主义时期刚提到的几人,都是在一个固定的模式下创作的,基本上几个乐章的情绪都有接近的模式,就好比我们的八股吧。只有到马勒突破了,所以马勒的交响乐对欣赏门槛非常高。所以一般不适合初听者,当然如果要听的话,还是从他的第一交响乐《巨人》开始,相对还属于正常。当时马勒其实创作这首交响乐的时候有五个乐章,但是后来删除了一个,好像有人补上了吧。他的第二交响乐就非常复杂了,长度就很长了,大概90分钟,也有歌唱和人声,这点上他还是继承了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的,所以理解马勒的交响乐真的很难,需要很精心,没办法说即就听中间某个乐章,回头看贝多芬的交响乐,其实可以单独拿出某个乐章独立欣赏。
布鲁克纳和他倒有些接近,但是走了另外一个极端,他相当信奉宗教,生性朴实,非常崇拜瓦格纳,也创作了九首交响乐,但是听起来就会觉得宗教性特别强,永远是在发挥一种宏大的气质。类似西方教堂的感觉。
为什么单独拿出这两个人,他们俩一辈子就写交响乐,他们俩所创作的其它作品,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这个是在整个交响乐创作历史中非常特别的。巴赫,有三个阶段,早起写管风琴,因为他管风琴的演奏家,中期各种室内乐,各种乐队作品,晚期,宗教作品。可能到了二十世纪,交响乐的地位成了古典音乐的明珠,所以马勒和布鲁克纳终身在为其创作。
在交响乐历史中,早期对指挥的要求不高,贝多芬时期,他自己就可以做指挥,当然记得当时有个非常悲凉的故事,因为贝多芬失聪,所以他的指挥无法按照正常节奏,乐队演奏时发觉已经跟不上他的指挥节奏,便跟着其中的首席,等贝多芬自以为演奏完,转身向观众致意的时候,观众是一直等到乐队真正演奏完才起立鼓掌,不知道当时的贝多芬内心是否能忍受那么一种讽刺和悲凉感。指挥这个专职职业发展应该是从门德尔松开始吧,他就是一个著名指挥,他还有一大贡献,就是复活了巴赫,他很崇拜巴赫作品,作为指挥,一直演奏巴赫作品。马勒就是职业指挥,他是维也纳国立歌剧院和维也纳交响乐团的指挥,可惜没赶上录音年代。
如果贝多芬在交响乐的地位是90分的话,那么马勒和布鲁克纳就把交响乐推向了100分,当然如果你认可瓦格纳也是写交响乐的,那么他也是和马勒他们仨并进的。再之后,其实就没有辉煌的交响乐诞生了,所以到了李斯特和施特劳斯就开始发展交响诗了。说白了,交响乐已经到了顶峰,无法再被超越,所以才另辟蹊径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