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因难能,所以可贵。蔺相如做了一件“完璧归赵”的事,所以名声大噪,声誉鹊起。送肉入虎口,再从虎口把肉拿回来,这在一般人眼中是绝无可能的事,但蔺相如做到了,并且轻松完成,天衣无缝。这就是能力。繆贤在举荐他的时候,就说“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
缪贤的确有识人之明,一下子就发现了蔺相如的过人才能,有胆有识,适合做外交工作。但我觉得缪贤还有一点没说到,那就是蔺相如过人的胸襟气度,这才是他后来成就辉煌人生的关键因素。相如的勇和谋初步奠定了他成功的基础,而真正使他在政坛屹立不倒,甚至流芳百世的,却是他居功不自傲,宽容大度,高调做事,低调做人的胸襟气度。
第一次锥处囊中,他以门客身份劝说主人缪贤放弃“亡赵走燕”的念头,向赵王请罪,主动承认错误,终于化险为夷,帮缪贤舍人平稳度过一场劫难。事后亦未见其引以为傲,自吹自擂,如果不是缪贤说与赵王,此事也就随着时过境迁,泯于历史的长河了。居功不自傲,这是一种气度。
他开挂的人生于是有了第二第三次升级版的表现。“完璧归赵”把“不可能化为可能”,才智和英勇全方位地展示;“渑池之会”充分验证了“国力悬殊,外交就是国力”的说法,蔺相如凭一己之力,在与强秦的邦交斗争中,屡占上风,保全了赵国的尊严和利益。官位也因此屡屡升迁,青云直上,终于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这“过于轻易”的升迁引起了廉大将军的强烈不满,廉颇鄙视徒以口舌为劳的蔺相如,扬言“必辱之”。然而蔺相如身居高位,却以超人的胸襟气度展现了人性的光辉,不战而屈廉氏之兵。
相如的做法是“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尴尬的时候到了,狭路相逢,相如“引车避匿”。众人皆以之惧廉,甚至蔺家车夫都看不过眼,也来责备他的懦弱。相如这才道出心里的想法:“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一席话,折服了要辞职的车夫,折服了不可一世的廉大将军,折服了千百年来读历史的人。蔺相如的这番话,太史公推重的这番话,真是功在当时,利在千秋啊!
胸襟气度也是战斗力。当然,对有些人,它是懦弱;对于强者,它是大境界,也可以是无坚不摧的利器。蔺相如的宽容、低调、顾全大局、居功不自傲的品行震撼了廉颇,将相和的故事从此载入了史册,辉映千古。
太史公在廉蔺传末有云:“知死必勇,非死者难也,处死者难。方蔺相如引璧睨柱,及叱秦王左右,势不过诛,然士或怯懦而不敢发。相如一奋其气,威信敌国,退而让颇,名重太山,其处智勇,可谓兼之矣!”但其论仍止于“智”“勇”二字,智勇何足以言相如,窃以为,非境界、气度不可也!
谨以一首五言绝句致敬相如:
名成和氏璧,气冲渑池云。
一说负荆事,天下谁似君。
蔺相如的结局,一说老死于床箦,我愿意相信,真正的智者,必能善终,连自己都不能保全,何为智者?商鞅、李斯皆不能,境界斯下矣。
一说陪太子质秦,太子死,赵王迁怒于蔺,以极刑处之,吾不信,廉、蔺在时,国力至强,何至于质太子?遍稽史料未见记载。蔺相如已成国相、国之智囊,须臾不可稍离,安有以国相陪质的道理,赵王不至昏聩如此,即便如此,归国后亦必不杀之,不然,境界何其下也!
恢宏气度,千古相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