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学的时候,老师常常讲:“等你们出去工作了,才会想着珍惜校园生活,不过那时候后悔也没用了。”当时只是当作玩笑话听,并没有很深刻的理解,直到现在实习工作,伴随着每天工作的繁忙,越发的体会深刻,才明白这句话的现实意义。
一、失去后才追悔莫及
我们在学校的时间,是一段依赖的时光。依靠父母给的生活费,依靠学校提供庇护的场所及学习的环境,依靠同学、朋友带来的乐趣,使得我们的校园生活不会那么的枯燥。当我们出来工作后,每天就是两点一线——公司、住所。每天就是上班、下班,这是一段独立的时光。我们努力工作,用来换取生活费、换取经验、换取人脉……我真正感受到,我所扮演的角色已经改变,校园的时光只是回忆,学校也变成母校。
二、摆着高姿态的高冷,只是为自己的自尊找了借口
一直以来,我很少主动跟别人聊天,都是别人找了自己,才会很热情的回应。不是太高冷,只是自尊心太强。
美国心理学家Mark Tyrrell 认为不敢主动联系别人/加入谈话属于人际互动问题中的一种,可归结为“不敢开始一段对话”,而这可能与自身的自尊感有关。
而低自尊者(low self esteem)对于自我有偏低的评价。他们很怕给别人添麻烦、惹人烦。觉得自己的需要、看法可能对别人来说根本不重要,他们更需要别人主动联系自己,可能只有这样他们才能确定对方需要自己,或者说是对方不讨厌自己。
可能,我就是那么的一个人,只有别人找我的时候,需要我,我才会尽心尽力去帮忙。我很少主动去联系别人,询问近况,担心打扰到别人,担心自己的建议是无用的。别人突然间不回复消息,多多少少心里会有点失落。
在工作中,体会了很多人情世故,慢慢懂得了怎么去爱与被爱。学着去了解朋友的近况,了解他们的一点一滴。希望能够作为一个过来人,为学弟学妹们指点迷津。看到他们成长起来,心里由衷的高兴。看到朋友圈学弟学妹们一条一条刷着迎新仪式,开心中带点心酸,毕竟,此刻跟他们分享快乐的,已经不是我。
前段时间想着回到学校看望老师,在路上的时候,收到一条消息:“学长,你今天回来吗?o(* ̄▽ ̄*)ブ”心里不禁愉悦起来。自从毕业后,由于工作的原因,鲜少有跟学校的朋友们联系了,也很少有人惦记着自己。这似乎成为一种常态:长久不联系的人,关系总会慢慢淡下去。有那么几个人能理解自己、支持自己、关心自己,就足够了。
人际交往中,我们每个人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我想,角色的改变是必然的,与其对过往念念不忘,沉浸在过去的种种美好当中,不如趁着年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等咱们老了,再慢慢回忆,那也不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