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婪卿
罗生门,混淆不清,清者不能自清。
生活中,许多罗生门事件层出不穷,例如王宝强离婚案就是一个典型。“罗生门”这个被符号化了的同类事件代名词,彰显着我们每天都在发生的事,相同又不同。不同在于,每人每天千千万万的事件不同;相同在于,人们总是在言论之间说出利于自己的话。
黑泽明用一部《罗生门》解释了什么是罗生门,他凭借这部电影在威尼斯影展上获得金狮奖,而1990年,他又成为了奥斯卡历史上第一个获得终身成就奖的亚洲电影人。
1950年的《罗生门》的存在不仅仅只是作为一部经典影片,更是发人深思且具有教育意义的经典影片。
电影总片长只有88分钟,关于一宗谋杀案,关于凶手到底是谁?关于真相是什么?人性又是什么?在人性面前,真相又算得了什么?
扑朔迷离的程度就是,就算柯南来了,他也不一定能知道真相。
01
没有绝对的真相
电影改编自日本著名小说家芥川龙之介的作品《竹林中》,故事的发生地点正是罗生门(日本京都的正南门),那里的鬼还会因害怕人类的凶残而逃跑。
因为一场大雨,困住了一个和尚,和一个乞丐,和一个樵夫。电影也从他们的视角出发,倒叙讲述了一宗骇人听闻的杀人案。
案件围绕着武士、武士的妻子、强盗三人展开。
强盗多囊丸在京都声名狼藉,平日疯疯癫癫,我行我素,同时也是出了名的好色。所以他谋色害命是谁也能想到的一个可能性。
武士金泽武弘和他的妻子真砂,旅行之中遇到了强盗多囊丸,原本只是普通的相遇却因一阵风吹过,彻底改变了三人的命运...
正当所有人都以为,这起案件只是强盗多囊丸的谋色害命之时,武士和真砂却爆出了惊人的秘密,剧情发生大反转。
《看不见的客人》就是借鉴了本片的模式,不同人的说辞互相矛盾。
当我们还在想到底是谁在说谎的同时,随着剧情的推进,电影告诉我们,事情远没有想象的那样简单——死者“复活”了?!是的,死者也是可以说谎的。
编剧通过巧妙的安排,让身为观众的我们自己去辨别,你觉得哪个人说的是真实的,那就是真实的,真相,永远都是你愿意去相信的真相。
想要绝对的真相?对不起,没有。
02
死人也是可以说谎的
罗生门在一般解释是:事件当事人各执一词,分别按照对自己有利的方式进行表述证明或编织谎言,最终使得事实真相扑朔迷离,难以水落石出,如“新郎被打案陷入罗生门”、“巴中发生扶老人罗生门事件”、“贾静雯婚变进入罗生门”。
罗生门已经成为了一种现象,并在很多事件中,延续着它的命脉。所以电影中经典无比的武士“还魂”桥段,堪称是一段脑洞大开的假设,事实上,人死不能复生,我们几乎是不可能见死去的人再次开口的。
也正是这个原因,我们才相信死者是绝对不会说谎的,在众多刑侦类电影电视中,验尸官们都爱说的一句话就是这句:死者是不会说谎的。
而我们看的《罗生门》,让我们知道了“死者也是可以说谎的”,只要他有机会开口,他就会说谎。剧情发展到末尾处,当我们的思维像搅浆糊一样,被三人三个故事版本弄得不知所云,好像就真的理解了,事实的真相无论如何都说不清了:强盗多囊丸因女人杀人、妻子真砂因肉体和精神的摧残而杀人、武士金泽弘武因名誉而自杀。
他们的理由都很完美,形象都很高大或值得同情,任他们如何说,真相早已掩盖在他们的私心之下了。人性的自私由之彰显。
武士“还魂”将整个剧情推向了高潮部分,这也是这部电影将“罗生门”一词符号化的重要因素。一般的“罗生门”事件,也都是生活中的一些小摩擦小事情,当事人各执一词无可厚非。而电影中是连死去的人也“活”了过来想要争论一番的,可想而知,私欲在人的眼中,竟然是可超越生死的存在。
到了这里,我们思考的不仅仅只是“凶手到底是谁?”如此简单却表层的问题了,而是对自己的人性拷问:我如果也遇见这样的事,我能不能做到完全且绝对的公正,将自己的丑恶和自私公之于众。
如果可以,那人人都可以称之为圣人了,正如真砂所言:让两个男人知道这事儿,比死还要糟糕。所以他们说谎,不惜以承认杀人的罪名来掩盖真相。
人之所以不能成为圣人,是因为人性所致。在他们的招供中,三人纵使各执一词却也有惊人的相似:他们都承认自己的过错,却都不愿承担责任。
在承认自己杀人(自杀)的同时,还将自己的形象树立得令人同情。他们因想要掩盖自己的丑恶面,说的每一句话都朝着对自己有利的方向去说。
03
旁观者也不一定清
罗生门事件的当事人说谎,已经是常态,可事件的旁观者也会说谎吗?电影即将结束,又抛给了我们一个终极问题:一旦掺杂利益,旁观者是否还是身外人?
在多囊丸、真砂、金泽弘武他们三个人的故事版本中,都存在着一把匕首,这把匕首镶嵌着珍珠,看起来就很值钱。在金泽弘武讲述自杀后还有个细节:世界黑暗了许久,他并没有死透,有人拔下了他腹部的匕首,也因此加速了他的死亡。镜头切换到雨中的城门之下,接的是樵夫一句“哪儿有什么匕首,他是被刺死的”。
樵夫此言一出,乞丐便已经看出端倪——原来你看见了整件事情的经过!紧接着,乞丐想听一听这个故事从樵夫口中说出来会是什么样的。透过樵夫之口说出的真相,解决了我们之前观影的困惑。
按理说,一个旁观者其实是最容易说出客观的事实,然而樵夫的话也不可全信,因为在他的言论中,只字没有提匕首的事情。没错,樵夫也是有嫌疑的。他虽然是整个事件的旁观者,却因不想牵扯进来,只说出了局部事实。
这个“可怕”的罗生门事件,在四个版本的讲述中,终于落下了帷幕,城门下三人的耳边除了雨声,又响起了婴儿的哭声。
人性虽然可怕且不可捉摸,但导演在最后还是给我们以希望的。樵夫从行脚僧手中接过婴儿,他们行了一礼,再行了一礼,太阳出来了,樵夫走远了。影片在这个时候悄然结束,罗生门的牌子还高高挂在城门之上。
樵夫以收养弃婴的方式,来弥补自己在这件事情中的罪恶感,保有了一个作为人应该有的人性,而故事的真相还需要我们自己去思索。
这场罗生门,这场人性与真相的对决,终究不知孰胜孰负。
如果你还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那就真的该补一补这部经典的《罗生门》了。虽然看完之后,可能也还是会像樵夫一开头一样:
我一点都不明白。
我真是不明白。
我从未听说过如此奇怪之事。
有时只有借助谎言才能诉说真实。
——《罗生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