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山那人那狗——父爱、使命与归途

作者: 123123112233 | 来源:发表于2020-09-12 12:34 被阅读0次

    那山那人那狗——父爱、使命与归途

      这是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湖南西部山区的故事,一条邮路,一路的人情,两代人的牵离,构成了人与人,人与山,人与狗之间相互牵扯互诉的隽永情愫。

      故事围绕着那个年代,山路的闭塞,消息传通的不便,便有了“国家干部”这一称号的乡邮员的出现,这份殊荣,是使命与责任,没有升官发财,没有万民爱戴,有的只是人们的惦记与牵挂,和那份似乎微不足道,实却万分重要的乡情连接的使命,让我们看到了一份最普通简单的工作,却充满温情和艰辛。

    故事中,父亲在经验十足、热情慷慨、有责任心的乡邮员和顾家爱妻爱子的父亲丈夫角色之间切换,我们能看到他的无奈与心酸,放不下的使命和对家庭的过少参与,他对妻子和儿子的亏欠,对于这份职业,他内心的矛盾纠结。在他老了,不得不退休了,光阴逝去的怅然,和对于这条邮路接下来的命运的担心,儿子替他上任了,但父亲不放心,担心他适应不了曲折坎坷的山路,担心他不太懂邮路上的人情世故,父亲与黄狗老二,陪伴儿子,上路了。

    一开始,儿子是不自在的,父子之间的感情在一次次父亲的离家后,变得疏离甚至有些冷漠。“过山路时有行人要向右侧”,父亲的嘱咐,儿子不在意的听着并顽皮的做了好几个动作,算是回复;“慢放邮包”;“别老回头,看看路底下”种种父亲对儿子的担心话语,儿子却看成是父亲对他的不信任。他想要证明,父亲不说歇,他就绝不停下。但儿子始终是爱父亲的,当他远远走在前面,想跟父亲拉开距离来缓解尴尬时,他突然看不见父亲,又开始担心,频频回头,直至丢下邮包去寻找父亲。

    他们因为相处的时间不够而对彼此了解不深,像儿子不知道父亲的腿病是为了抄近路、淌凉水落下的病根,也不知道父亲曾滚下过5米高陡峭的山坡,父亲也不知道儿子脖子的伤是怎么来的,不懂儿子收音机里放着的那些“流行“音乐,不知道儿子其实是对他即盼望又害怕的。

    儿子以为送信员对村民有多重要,但当他看到村委会里空无一人时,才觉得其实自己其实无足轻重,但父亲却很坦然,熟络的与村民打招呼、自己喝茶端碗,当出来时,看见那么多村民过来迎接送别,儿子又感受到心中所期待的重视,

    儿子也不懂邮路和信为什么对父亲如此重要,邮包落下,父亲的着急发怒;即使是在休息,看到信被风吹跑了,也顾不得膝盖的疼痛立刻去追;明明科技逐渐发达,可以少走些路,少得些辛苦的父亲,却那么抗拒,他说,“路,走在脚下才踏实。“对于不同的人,送件也有不同的送法,了无音讯的家人,离了山,再也不归,只留下盲眼的老妇人,听得送件员在空白的纸上,说着不存在的思恋与牵挂,儿子不懂,明明是别人该做的事,为什么要担下这份责任。

    慢慢的,儿子渐渐有些明白,父亲几十年的送信生涯,并不是仅此而已,他了解村民们的生活,并将自己活成了村民生活中的一部分。有些看似无道理的事情,实际是有着最深情的东西在里面,他明白了父亲的“不兴自己喊苦“的担当,明白了这是一种自然而然的乡情与山情。即后来父亲同他说起侗族姑娘,同他第一次说爱情,儿子却反然的说,娶谁也不会娶山里的姑娘,因为他害怕她跟母亲一样,一直思念、盼望着山里,无尽的等待,盼山,更盼父亲。儿子接手的父亲的工作,而他也将在这条邮路上耗费半生,他想,但他不愿。

    需要绳子才能顺利的爬上去,寒凉溪水,只能空淌上去。父亲对儿子不放心,却发现他顶着邮包也能过得稳稳的过河,在儿子的背上,父亲百感交集,“背得动爹,儿子就长成了“,什么时候,自己变得这么的老,儿子在自己不知道的时候,就已经长大了呢。父亲无声感慨与流泪,儿子责任感也油然而生,”爸,该走了“,儿子的一句话,父亲发愣又激动。

    儿子对父亲,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这次淌过溪流,也淌过了长达十几年的隔阂,对父亲残缺的认识,在这条路上得到了补充,到处都是父亲的痕迹,留着每一个村民的心里,他一路走来,看到的,是他所不了解的,关于父亲经历,在父亲心中,送信不止是一份工作,更是一份牵挂

    对于山里的人,父亲说,“这日子很苦,但过的越苦的人,越有念头,叫理想“,父亲看信比命还重,他送的是信,也是山里人的一份念想。

    儿子与父亲的位置即将调换,他告诉父亲村子里哪些人是帮过自己家的,哪些人是不要惹的,父亲回去,儿子出来,但只有母亲的等待是永久的。

    父亲看着儿子的睡脸,欣慰又复杂,儿子在他还没来得及仔细看的时候,就猝不及防的长大了。那个总躲在母亲身后的孩子,终于回到了父亲身边。

    父爱如山,儿子脸上也终于长成了如同父亲一样的坚毅与沉默,忽然懂得了父亲,是这次邮路的经历,种种的陪伴,儿子说,“您还没这邮报重呢!”是啊,我们长大了,父亲却老得那样轻。

    在电影中,除了大规模的渲染了父子之间的情感转变外,我们也看到了其现代文明对传统的冲击,闭塞而传统的乡村,依靠人力跨过两天三夜的邮路,有又高又陡的山坡,还有一条没过小腿的小溪,即使路上有卡车经过,但父亲的抗拒和儿子的不解,也正是时代下两代人对于事物的不同见解的冲突,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有人渴望山外的生活,像车娃想考出去当记者,和王婆多年未归的儿子,山外的时间流逝得太快,就像儿子的收音机里放出的音乐,父亲听不懂也阻止不了,但也有人爱着山里的一切,一直盼望着、想念着,正是母亲,像她所说的,山里的人为什么喜欢住在山里,因为就像脚放在鞋里一样,舒服。山里的时间是凝固的,也是美好的,是一片不受纷扰的净土,慢慢地,在时光的长河里流淌。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那山那人那狗——父爱、使命与归途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xqie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