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倒是睡啊!

作者: 偏要叫肉卷 | 来源:发表于2016-11-18 18:36 被阅读194次

    没经历过母乳喂养的麻麻,永远无法体会奶睡是件多么幸福的事情。

    每天到了睡觉时间,只要把女儿的脑袋往怀里一塞,世界就是你的了。

    安抚海马和电吹风,怎么能比得上原装的哄睡神器。

    直到女儿自然离乳,我才悲催地发现,哄睡竟然是一件如此耗费洪荒之力的事。更悲催的是,我完全不知道应该怎么哄睡!总不能还用那些声光玩具糊弄她吧,毕竟女儿已经3岁了。

    我脑海中闪出的第一个方法,就是讲故事。小时候,老妈就是用一套经典的《365夜故事》把我哄大的。每天一个,最多两三个故事,就能让我顺利地失去意识。

    可是我忽略了一个重要问题,现在的绘本都是多图少字的。所以每天晚上的睡前故事,女儿都要求看!着!讲!这也就意味着,我不但没解决原始的哄睡问题,反倒附赠了好几个故事。

    如果有效果,赠也就赠了,关键是,你倒是睡啊!

    关灯之后,她还会软磨硬泡地求我聊会儿天。这么绝佳的亲子沟通机会我怎么能放过呢,于是,她两眼瞪着乌漆抹黑的房顶,拉着我的手天南地北地侃,终于成功而快速地把我哄睡了。

    在哄睡的问题上,女儿向来是高手。

    这时候,一个体贴的老公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一次生理期痛,老公主动承担起了陪女儿洗漱的重任(据说他不太擅长哄睡)。两人在卫生间嘀咕了半天,居然异常顺利地完成了任务。等我洗漱完推开卧室门一看,他们居然在床上玩挠痒痒!女儿看见我,扑腾一下站起身,用笑劈了的嗓子冲我喊道:“妈妈快看——爸爸,再给妈妈表演一次刚才那个。”于是老公握住站在床沿的女儿的脚腕,用力向前一拽,女儿哐当一声仰面摔在床上,随着弹力上下浮动了三个回合。

    ……此处省略另外两个高危游戏。

    “妈妈,爸爸答应我,明天洗漱洗得好,每样还能玩五次!”女儿直挺挺地躺在床上,乜斜着眼向我炫耀。

    这种嗑了药的娃,我也哄不睡好吗?!

    从此以后,我再也不敢生理期痛了。

    如果用一本书来形容我每天的哄睡历程,我一定会选《迈克斯睡前表演秀》。书中那个和我女儿差不多大的小男孩,每天晚上的节目单是这样的:

    开场魔术:让牛奶和饼干慢速消失。时长:约15分钟。

    驯兽表演:和宠物狗布莱恩扔拖鞋。时长:约10分钟。

    大变活人:躲避痛苦的洗漱时间。时长:约15分钟。

    睡衣漂浮表演:让搭在椅子上的睡衣自己飘到身上。时长:视魔术师状态而定,通常约30分钟。

    终场魔术:变出几个陪睡的玩偶。时长:约10分钟。

    "妈妈,你猜他这回睡了吗?"每翻到新的一页,女儿都会像第一次看时那样神秘兮兮地问我。

    "这回应该睡了吧。"我同样神秘兮兮地回应道。

    什么,还要听10个故事???

    我能说,我曾经真的答应过给女儿讲10个睡前故事吗!

    作者马克·斯佩林和莎拉·沃伯顿的作品总是那样真实,甚至真实得有点刻薄。还记得《狮子爸爸的茶会》中三个离经叛道的小狮子和那场颠覆传统的下午茶吗?所有故事的结局,都是以孩子的胜利告终的。

    这样的情节设置不仅不会招惹大人的反感,反而能引发更为强烈的共鸣。"天啊,这说的不就是我家的捣蛋鬼吗!""对对对,他每天晚上就是这样的,简直烦死了。"类似于幼儿园门口的拉家常,麻麻们真正需要的并非育儿经验,而是对比之下的安慰。

    戏中已散场,戏外刚开幕

    两位作者的反叛精神,不仅抚慰了家长千疮百孔的心,也同样快速而准确地传递到小读者身上:

    "现在,我们必须把灯光调暗,保持安静。"当迈克斯终于在小床上闭好眼睛时,我轻声读到。

    "嘿,迈克斯,起~床~了~"女儿对着酣睡的迈克斯扯着嗓子喊道。

    "让我们踮起脚尖,轻轻离场,以免打扰我们的小魔术师。"我用低得几乎听不到的声音对抗女儿。

    女儿故意拍打着绘本,撕心裂肺地叫嚷:"哎,别~睡~啦,快~起~来~陪~我~玩!"

    果然,天下的孩子都一样。

    其实,孩子对抗的并非家长,而是孤独。

    劳拉·马卡姆在《父母平和 孩子快乐》一书中这样写道:

    "对于父母来说,睡觉意味着他们终于有机会与孩子分离,拥有属于自己的一点儿时间了。对于孩子来说,睡觉意味着他们与父母分离,独自躺在黑暗之中。"

    所以,需要改变的不是孩子,是我们。

    当迈克斯不情愿地被拽进卧室时,画面中的时针刚刚指向7点。

    陪孩子做一些带有"分离"性质的游戏(如捉迷藏)、熄灯后一个长长的拥抱,都可以减缓孩子的睡前焦虑。

    提前一小时引导孩子做好睡前准备,为他们留出充裕的时间向今天告别。

    适应并接受孩子的周期性节律变化,偶尔的放纵才能体现出规律的价值。

    相信孩子的自我调节能力,睡觉如同吃饭,上顿欠了的,下顿总会补回来。

    我们再怎么严苛,也不希望培养出一个像谢耳朵那样拥有每日固定行程、以按时排便为荣的怪咖。作为家长,我们更愿意让孩子在这样一个全世界都在对抗睡眠的时代,依然能每晚愉快地闭上双眼,期待另一个日出的到来。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你倒是睡啊!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xrsp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