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的摘录,整理整理思绪,再好好来回顾下。
整本书主要分为几个篇章:
参与感篇、产品篇、品牌篇、新媒体篇、服务篇、设计篇
参与感“三三法则”
整个小米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理念,那就是“把用户当朋友”。
参与感篇
口碑为王
互联网七字诀“专注、极致、口碑、快”
专注和极致,是产品目标;快,是行动准则;而口碑,则是整个互联网思维的核心。
小米的用户关系指导思想就是——和用户做朋友!(再次提到与用户做朋友)
“口碑的铁三角”:发动机-产品、加速器-社会化媒体和关系链-用户关系。
三个战略:做爆品,做粉丝,做自媒体。
“做爆品”是产品战略;
“做粉丝”是用户战略;
“自媒体”是内容战略。
三个战术:开放参与节点,设计互动方式,扩散口碑事件。
产品篇
“橙色星期五”的互联网开发模式,核心是MIUI团队在论坛和用户互动,系统每周更新。
在这里黎总还介绍了关于如何处理碎片化的需求方法:
- 先处理浮出水面的需求。
- 第一时间公示需求改进计划。
- 让团队结构也“碎片化”。
关于产品再次提到“极致”,重新定义了何为“极致”:
极致就是先把自己逼疯!
极致的产品背后都是极大的投入,都是千锤百炼改出来的。牛逼的背后都是苦逼!
极致就是先把自己逼疯!就是敢于改!改!改!再改改!
品牌篇
对于定位的两个重要变化:1. 以前是竞品思维,现在是产品思维;2. 以前是劈开脑海,现在是潜入大脑。
粉丝效应让猪也能飞(下面引用书里的一段话)
我认为粉丝效应是无法设计的,可以理解它是互联网思想家凯文•凯利“失控理论”的一种表现。
用户群体性的无意识认知,最终选择决定了最适合该群体的行为方式,而这其实是最优化的结果呈现。粉丝经济效应出现后,有的企业也看到了其中价值,但他们恰恰做反了,在开始做用户互动之前就刻意策划设计了粉丝群体名称等,反而让用户失去了至关重要的参与感,这并不可取。粉丝效应都是从一个小族群开始。大家因为某个共同兴趣而聚在一起。去中心化的互联网,未来将分化出无数的兴趣族群。
品牌如何不输在起跑线上
创业的第一步是确定产品是什么,要解决什么样的痛点。第二步才会思考公司名字、域名、品牌宣言和吉祥物等,这些品牌启动的工作。
- 中文名要易记易传播;
- 配套的顶级域名可获得;
- 商标可注册;
- 便于国际化推广;
- 生活中早已熟悉,本身带有色彩感和富于情绪。
**新媒体篇 **
新营销的第一步,让自己的公司成为自媒体。
不是做广告,而是做自媒体。企业做自媒体的内容运营,要先做服务,再做营销。不仅要求让员工成为粉丝,甚至还尝试让粉丝成为员工。
小米做社会化营销有四个核心通道:论坛、微博、微信和QQ空间。
服务篇
用户在哪就到哪做服务。
快是做好服务的根本,“快”的服务会成为品牌的核心竞争力。
如果你发货不够快,用户咨询响应不够快,售后维修不够快,这个时候谈什么个性化服务,什么差异化服务,都是空谈!要做好服务的根本,核心就是一个字:快!
PS:真心想说小米的核心“快”不是盖的,去小米之家很快的换了一个新手机。于是现在家里变成“小米家族”了。
设计篇
一剑封喉
具体说就是在产品的文案策划和画面表达上有两个要求:一要直接,讲大白话,让用户一听就明白;二要切中要害,可感知,能打动用户。
情感化的设计有两处可着力:1. 从产品定义本身就开始考虑;2. 善用经典的生活场景或节日文化。
设计要有期待感
留白是一种设计上的选择、精粹、顿挫与控制,呈现的是关键的核心元素,以隐喻的方式或表达情怀,或展现质感,留有足够意味的想象与期待。
一图胜千言
简单直接:简单并不等于简陋,而是恰如其分地表现产品最显著的特点。一张图片的最佳状态就是多一点会干扰最重要信息,少一点信息传达不完整。我经常问设计师“这个元素是不是可以去掉”,是让设计师思考哪些元素才是核心。
再来看这篇参与感核心语录,结合自己的工作,真心建议一些公司的高层们都看下,一家真正做产品的公司是如何运营自己公司产品的。
最近新加入一家公司,原本是蛮看好市场方向的,但是无意间看到用户的意见反馈竟达一万条,问相关人员是否有去看这些内容,回答是“”没有“,当时第一反应就想到了《参与感》这本书,这么好的用户反馈不去维护,并且大部分意见都是关于产品的问题反馈及建议,而至今这些核心问题并没有解决,更不要谈产品如何做到极致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