筛分改造一结束,前面的工序就逐渐增加负荷再试,继续寻找新的瓶颈;随着负荷的不断加大,首先感到的是烘干能力不足,成品水分含量达不到国标,硬度也不够,甚至用手指可以捏扁、捻烂。
烘干的热源来自靠近烘干滚筒末端一个小煤炉,炉火的烟囱管道直接通向烘干滚筒的末端内,靠负压往烘干滚筒的前端吸;烘干滚筒的前端不仅有物料入口,还有与除尘室相连的管道通口;作为除尘动力,在除尘室的另一端安了一台大功率引风机。
烘干机的前端吸力挺大,半成品入口时,粉状物料基本都可以被吸入除尘室;由于不是密封的,烘干滚筒的后端几乎没什么负压引力,烟道气往前走的很慢,单位时间内提供的热量显然不够。
为解决热量供给不足问题,根据流体速度越大压强越小的原理,我采取的措施是:把烟道接近出口壁上开一孔,安一台小鼓风机,并使鼓风机的出口管穿孔通至烟道里,在烟道里再转90度角拐向烟道出口。
当鼓风机转动时,烟道出口气实际上是烟道气和鼓风机吹出的空气的混合气;进入烘干滚筒的是一股强劲的热气流,不但加大了热量供给的速度,也等于在烘干的基础上,另增了一项风干措施。
煤炉烟道被被吹引成了负压,燃烧速度也提升了不少,确保了热量的供给。
有了鼓风机的助力,烘干效果得到了明显改善;可继续往满负荷增加时,就有点力不从心了。
感觉热量加进去的已经不少了,虽然还可以加,但继续再加效果已经不大,显然热量没被充分利用。
烘干滚筒内壁安装了许多翻板,这些翻板的作用应该是翻撒半成品,使之在筒内空间均匀分布,以便烟热气与颗粒有效接触。
这些翻板的原状都是40×20cm平板,与筒壁切面垂直安装;从理论上讲,它是不能将粒料抛撒均匀的:
因为翻板转至水平位置时,料就开始下滑,到顶部时翻板已经垂直,一点料也存不住了;也就是说,翻板撒料的范围在滚筒横截面上所占比例,最多只能实现一半。
这种情况,可以从滚筒筛的出口处向里看到,实际上只有一小半。
可以肯定,大部分的热烟道气流都是从无料的一侧通过的。
既然是翻板形状不合理,那就必须改变;什么形状最合适呢?经反复考虑、模拟试验,决定在直板朝向筒心的一侧,加焊一个接近半圆形卷板,从侧面看有点像丁勾。
全改成丁勾板以后,看到的是另一番景象:随着滚筒的转动,料在里面被撒扬得非常均匀,如下暴雨,又像水帘(或瀑布),把整个横截面遮挡得不遗虚空。
热烟气流再无捷径可走,只能顶着“水帘”而上,从而达到了充分接触、换热的目的。
丁勾板带来的效果,毫不夸张地说,比鼓风机还大;烘干出来的粒子一下增干了许多,能听到哗哗啦啦碰撞的脆响声,水份含量和硬度都在国标要求范围之内;烘干效果好得出乎预料,既惊又喜,同时也意识到热量可能有点浪费。
后来我们把煤炉烟道管出口处的鼓风机分为两档操作:负荷满时开高档,负荷不满时开低档,既保证了烘干质量,又节省了能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