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摄影@IT·互联网读书
(177)吃饭与说话——孝文帝关注的两大问题

(177)吃饭与说话——孝文帝关注的两大问题

作者: 牧雪飞箫 | 来源:发表于2024-04-10 08:11 被阅读0次

孝文帝二年正月,孝文帝说:“农,天下之本,其开籍田,朕亲率耕,以给宗庙粢盛。”即说农业是天下之本,要多开耕地登记在册,我要亲自耕地为百姓做出表率,以供给黍稷于天下,供给宗庙祭祀所用。天子亲耕以为天下先,这是我国上古时侯就留下的传统,体现了举国上下对粮食生产的高度重视,也是民以食为天的重要佐证。此言把农业生产的重要地位突出出来,告诉人们,抓住粮食解决吃饭问题是治国理政之根本。故孝文帝非常重视农业生产,并且带头耕作,以身作则,营造抓粮食生产的良好风尚。其实这是他对从黄帝以来奠定的良好传统的继承和发扬;也是他把农业生产上升到治国理政高度来认识的生动体现。作为一代帝王不但能认识到农业粮食生产、解决吃饭问题的极其重要性,还能躬耕垄亩,实在值得赞扬。他的美好行为自然传给了他的儿子刘启,刘启成为孝景帝后说道:“朕亲耕,后亲桑,为天下先。”即说我作为皇帝要亲自耕作,皇后则要亲自从事桑蚕纺织,要为天下人做好榜样。

孝文帝刘恒重视的另一问题,就是言路畅通。他为疏通谏道、广求贤良之才,颇有感慨地说道:“古之治天下,朝有进善之旌,诽谤之木,所以通治道而来谏者。今法有诽谤妖言之罪,是使众臣不敢尽情,而上无由闻过失也。将何以来远方之贤良?其除之。”即说上古的尧帝治理天下时,在朝中设有进谏善言的旗幡,同时设有向他人征询为政阙失意见的诽谤木;这一幡一木正是疏通谏道、招来并促使谏者直达胸臆的重要措施。现在的法律规定有诽谤妖言之罪,这使众臣不敢尽情直言,皇帝没有途径听到自身的过失。这将如何使远方的贤良之臣为我所用呢?立即废掉这些堵塞谏道的法律条文。言路是皇帝获取各方信息、评价为政得失的重要通道,也是考察大臣忠奸、激励忠臣、枰击奸臣的基本途径,所以孝文帝非常重视朝廷上下的言路畅通问题。此言一方面反映了孝文帝解决谏道不畅问题的迫切心情,一方面反映了孝文帝从法律层面根除积弊的胆略;同时反映了孝文帝宽以待民、求贤若渴的胸怀。诽谤木本是供谏者书写意见之用的载体,但后代仅把它作为饰物,设于宫外桥梁头,有学者认为今之华表其实就是由诽谤木演化而来。

孝文帝还对具体现象进行了剖析。指出:“民或祝诅上以相约结而后相谩,吏以为大逆,其有他言,而吏又以为诽谤。此细民之愚无知,抵死,朕甚不取。自今以来,有犯此者勿听治。”即说百姓有的相互结交约誓,偶尔诅咒皇上,而后又相互翻脸彼此欺谩告发,官吏就以为这是大逆不道之罪;被告发者如果还说了其他的话,官吏就认为他们是诽谤圣上。其实那是老百姓愚顽无知的表现;将他们的言行抵定为死罪,我很不赞成。从今以后,如有犯此类罪者,不允许再治其罪。由此可见,孝文帝刘恒反对动则上纲上线,尤其是动则给老百姓按上莫须有的罪名,往死里整人。

这是孝文帝一年之内废除的第三条律令。前两条分别是收帑、连坐等制度。诽谤妖言之罪的废除,实际是倡导允许他人说话的氛围,允许老百姓发泄情绪,因为这是人的自然性情;即使皇帝也不能不允许人家说话,否则你就自我封闭了谏道,就难察为政之得失。而且说话作为人与生俱来的生理现象,如同蜜蜂采花酿蜜当中发出声响一样,是不能堵塞的。当然那种恶意破坏国家安定、怀有不可告人政治目的言论,又当别论。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孝文帝疏通谏道、允许百姓说话,实质是对这条重要古训的进一步阐发。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177)吃饭与说话——孝文帝关注的两大问题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ydqx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