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的沉淀方法

作者: Gibson陈老师 | 来源:发表于2018-01-04 09:09 被阅读13次

    长久以来,一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如何对一本书做到有效的沉淀。因为读书就像做题,在你付出了你的脑力和精力之后,如何才能让你能够从书中收获一些东西,而不是单纯的「刷题」,若没有一个有效的沉淀吸收方法,在购买一本好书之后,但是却不能吸收什么,岂不遗憾?

    我一开始关注的是阅读方法上的精进,学习了艾德勒和范多伦的《如何阅读一本书》(见我文章《只会买书,不会读书?——如何阅读一本书》),大概论述了三种不同的读书方法:检视阅读---泛读, 分析阅读----精读, 主题阅读---不同书,同主题的阅读。

    但是这些在实操的过程当中仍然显得不够实用,因为我们大部分人很少涉及到主题阅读,而且阅读方法的精进并不能保证信息的有效沉淀。于是,我决定继续寻找。

    这段时间,我经过实践,总结出了一些心得:

    书的类型决定沉淀方法

    首先,我们在开卷的时候就应该树立一个希望从书中学习知识的目的,只有这个前提下,你才会主动有意识的去沉淀。

    阅读方法(检视、分析、主题阅读)着重的是信息提取的「方法」角度分类的,但是沉淀来说,你的角度变成了「我如何才能从这本书学到最多知识?」即信息提取的「结果」出发的。

    要回答以上这个问题,我们首先得知道你阅读书籍是什么样的?我自己想到的一个方法是「知识密集度」的划分。分为:

    1.以提出新见解的「高知识密集度」(社科类、总结类、);

    2.以概述生平事件的「中等知识密集度」(自传类);

    3.以带领读者获得体验的「低知识密集度」(想象虚构为主的文学作品)。

    不同书籍也应该对于不同的沉淀方法。对应为:

    1.高知识密集度-----分析,反复冲泡每个观点,要回看

    2.中等知识密集度-----总结,归纳出打动自己的点,不需要回看

    3.低知识密集度-----复述,用自己的话复述动人场景,不需要回看

    巩固沉淀的手段

    看完一本书,必然心有戚戚焉,也经过了一些以上方法的沉淀,但是,以上的沉淀都是虚无的,你需要一定的输出来巩固你的沉淀,我觉得会有这么几种方法:

    思维导图

    这个是我最近在用的一种比较有效的方法,网上有很多类似的APP和软件,我推荐建议可以找一个手机和电脑可以同时同步的,比较方便,也没必要找那种太复杂的,如workflow这些,我用的就叫「思维导图」,推荐大家使用。如果大家对此有兴趣,可以读下东尼 博赞的《思维导图》。

    写作

    写作毫无疑问是巩固输出的一种有效的方法。而且因为是有感而发,所以操作性极高。但是,请你定位清晰,写作是拿来巩固沉淀的,而不是说拿来投稿,弄公众号,那样子你会产生一些其他不必要的麻烦。所以一开始,请写给自己,不要写给别人。

    而写作的输出效率上讲,中等知识密度的沉底比较容易输出,比如我写的《从不得贪胜看李昌镐》、《杜月笙笔记》等,都比较容易。但是高知识密度的书,一时半会儿出不来,需要慢慢品,感觉自己理解还不到位,就只能拖着,比如达里奥的《原则》。而低知识密度的文章,写读后感也是便于输出的,只不过体验类的文章,情感来得快去的也快,你得赶紧动笔。

    口头分享、演讲

    有些人比起自己的笔头的输入,可能更加擅长于口头上的分享,这样子的效率的确更高,而且需要具备一定的表达才华,我会比较羡慕这类人的方式。但是从理解深度上来讲,不如动笔写下来自己反刍的更加深刻,另外,也便于后期的调用和管理。

    沉淀的目的

    读书有目的:获得资讯、增进理解、娱乐消遣。同样,沉淀我们也应该有目的。

    采铜曾经说过:「我比较主张的是读书的『断舍离』,看完一本书之后就应该放下。而当其他人读完一本书后,在担心下一本要去读什么的时候,我在想的是如何将所读的书变成自己的体系,让自己变得更加完善和进步。」

    我很赞同其中的两点:

    1.人不是书架,也不是「守书奴」,书应该沉淀后就断舍离——进进出出。

    2.读书的最终目的是在沉淀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和框架,高手都如此:盖茨、巴菲特、芒格、达里奥……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书的沉淀方法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ygcn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