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愧于人,不畏于天。
瑕不掩瑜,瑜不掩瑕。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
.......
这些句子大家一定不会陌生,经常在书本上,课堂上听到,这些闪烁着古代先贤智慧的名言均出自《礼记》。
《礼记》成书于汉代,为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
《礼记》章法谨严,映带生姿,文辞婉转,前后呼应,语言整饬而多变,是“三礼”之一、“五经”之一,“十三经”之一。
自东汉郑玄作“注”后,《礼记》地位日升,至唐代时尊为“经”,宋代以后,位居“三礼”之首。

礼制是秩序之彰,也是和谐之始,泱泱中华上千年历史,礼制自产生之日起,便深刻影响到社会生活。中国古言道:“夫礼,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也”。
礼制在中国古代可称”天地之道”,其地位之尊崇不言而喻。所以,品读《礼记》,研究并思考中国古代礼制,不仅仅绵延千年中华古老文化,更是惠及当代社会生活。
因为,所有的一切,都是从历史中走来,也必将成为历史......

《礼记》中的描述深刻体现在建筑风格中,在《礼记·曲礼》中称:“君子将营宫室,宗庙为先,厩库为次,居室为后”,这句话与故宫整体性的建筑格局高度一致!
礼制对中国建筑美学影响至今,目前的民宅建筑更是将古代礼制融合,以一院 ·二湖· 四进 ·九象为首选格局。
古典建筑美学与礼制思想文化深度融合,中国人讲究一栋之内,春秋藏;方寸之间,礼制在!

《礼记》中同样有关于政治社会治理上的建树指导。
在《礼记·乐记》中有言:“天高地下,万物散殊,而礼制行矣。”从这句话中即可看出在中国古代社会早期并非是“人治”或者“法治”,而是以“礼制”为政治治理思想,通过“礼术”对大众进行一定约束,维护社会的和谐。
同样,在《易传》称:“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在古代社会长期发展中,似乎其成为了“以血缘为纽带,以等级分配为核心,以伦理道德为本位的思想体系和制度”。
在《礼记》的描述中,其构造了一个理性且谦谦有礼的社会体系制度,在当前浮躁的社会是非常值得我们思考的,且“不学礼,无以立”已成为人们的共识。

人们是否在当代利益至上的社会渴望着一种”礼”的形态呢?
有人说,礼制在于扬善,法制在于抑恶。在有些时候,法制是无法全面的对整个社会的道德环境起到正面积极的推动作用的。
一种进步思想的产生往往会受制于法,但却不会受制于礼,而人类社会理应是不断进步的。所以,仅仅依靠法律不足以使一个国家稳步发展,一个文明的社会环境需要每一个人的责任,大众漠视自身的良知与责任会使国家走向深渊。
国家的发展中法制建设必不可少,但由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根深蒂固,所以一个文明的国家需要提炼出”礼”的现实价值并对公民加以思想建设,方可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