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太姥姥终于安定下来,饥荒年月的贫苦让人明白只有不饿着肚子才是最好的生活。她把太爷爷的女儿和自己的女儿收拾的齐齐整整,家里更是一尘不染,她用一个河南女人特有的聪颖能干征服了全村人。
她渐渐适应了这里的生活,每天忙忙碌碌,后来生了四个孩子,两男三女,大儿子就是我的外公。孩子多了,家里生活就又变难了,熬到两个大女儿出嫁,家里还是经常没饭吃,太姥姥争气也不愿借,那时候家家户户都如此,除非地主。而她的女儿就嫁的小地主,不是富贵人家,但也不缺衣少食,只要她开口就应该可以要点粮食,她也是不愿意为难自己女儿,就带着外公拄着拐棍挪着小脚过河去更远的村子要饭。她女儿家离得不远,站高点就能看见娘家的举动,只要太姥姥和她弟弟出来,立刻回家包几个玉米面馍馍边跑边抹着眼泪就来了,当然劝不住,她自己不当家,拿不了太多,就是当家她自己家也不至能养活的起娘家一大家子。
太姥姥就这么熬着盼着,新中国成立几年后,有了土地,孩子们也渐渐大了一点,日子好过一些了。她和河南的兄弟姐妹们也有了联系,书信往来她知道了原来的丈夫已经在台湾定居,原是打算接她的,知道她已在陕西结婚生子,也就没有再找她,后来给她寄了一笔钱,也算是仓皇岁月里最后的惦念。她也早已不能去回忆和思念吧,造化弄人,唯有过好眼前的日子,唯有活着,盼着,孩子们长大,成家。
外公成年时村里招工,身体健硕,长相英俊的他被选去了修火车路,由于后来有特长,会木工,他就在修路队负责修理队里的工具。在那里他能吃饱饭,工作也不算太重,还有工资可以寄回家,供养弟妹的学习。日子好了很多,可太姥姥得了气管炎,经常咳嗽到停不下来,为了省钱她坚决不去看病。外公休假的日子里,愣是用架子车推着她去县城的医院,可那时候县里进行全民大生产活动,进城需要特批的证件,没有让进去。病也因此耽误下来。后来外公结了婚,生了妈妈,太姥姥忙着带孙女,忙着照顾一家老小,身体仿佛又好了许多,可突然就在妈妈七岁那年病重,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离开了。当时她心心念念盼着外公和孙女,可是外公一家当时都在外地,收到电报后往回赶,也没来得及见上最后一面。
后来妈妈说她只记得和外公外婆走的特别急,路上都摔了一跤,到家后所有人都嚎啕大哭。外公临走前一个月,跟我讲了他推太姥姥去看病没看成的事情,当时说的风轻云淡,也不知那时候他怎样挨过那种痛心的后悔。太姥姥的一辈子,我不知道怎样评价,经历那么多痛心疾首,依然在面对每一天的困难,她也有怨和悔吧,但无人诉说,无从说起。只是希望我能看着她的道路,告诉自己坚强,再坚强一点,大起大落也不过如此。生命的意义就是活下去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