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818
伯罗奔尼撒战争以雅典的全面失败而告终,战败后几年,雅典公开处死了柏拉图的老师苏格拉底。据说苏格拉底是从容带着笑意赴死的。看到那段历史时,我是很不甘且觉得十分悲壮的。
眼睁睁看着却无能为力解救老师苏格拉底的柏拉图,对雅典的民主政治是彻底绝望了的,他开始致力于探索一种新的城邦政治体制,这便是理想国的写作背景。
他有了初衷,想要达到理想,虽然据说是以莱库格斯的斯巴达为蓝图,但他的理想国,也算是探索新的城邦政治体制的初步成果,是人类探索理想政治模式的最早尝试。
万事开头难,像书呆子的柏拉图,拙于谋生,更无能力谋国,他在西西里岛的政治实验十分糟糕,不被接受,他甚至被卖为奴隶,若非朋友搭救,人类历史上著名的哲学家柏拉图的命运可能更为悲催。
现在看来,柏拉图的探索流于空想,并不成功。
但还是想阅读此书,因为基于一种渴望,渴望了解西方哲学的前世今生,看能否从师从苏格拉底的柏拉图身上,找到一些苏格拉底的影子和模样。那个取了泼妇妻子,被吼被咆哮后,还能乐呵呵坦然接受头顶上倾泄而下的一大盆水的豁达充满智慧的苏格拉底。
先入为主,就算是在读书上也是一样的。很小的时候,知道一些苏格拉底的小故事,脑海里就记住了这个名字。每次看到关于他的书,不经意就会多留心,慢慢的,这份注意,也流淌到他的弟子柏拉图身上,进而到柏拉图的弟子亚里士多德。
比起读小说,《理想国》比较枯燥,读的过程中,还得思索,我看的版本是以对话形式出版的,柏拉图假借老师苏格拉底,层层铺垫,步步为营,逻辑清晰,修身治国齐家平天下,侃侃而谈,蜿蜒曲折的抒发了心中的渴望。
虎师无犬徒,虽不善营生,柏拉图的头脑还是充满智慧的,他的格局,是“理想的国”。
而普通的我,想得多的只是“家”的模样。
看的时候,觉得书上的话,大多言之有理,时间过去那么久了,静下来了,竟然觉得,《理想国》很多都是一种“理想”状态,比如不去考虑人性的弱点和劣根性,国里的人,都处于一种被安排好的不会改变的状态。但其实,世上哪有恒久不变的人和事?
别的不说,先哲们应该怎么都不会想到,欧洲会四分五裂,希腊有朝一日,会破产!
世界变化之快,总是超出一般人的想象。
一直写读后感,都往好里写,往正能量里写,今天却不知道为什么,很想唱反调。
比如,柏拉图说“理想国并非纯属空想,而是具有实现的可能性,实现它让真正的哲学家执政……”,我一是觉得年代久远,思想有些迂腐,再又觉得,哲学家执政,到底是重行动创新还是重思考,更多的会不会只是抬头仰望星空呢?千百年来,政治家们都没有治理出看起来比较完美比较理想的国,哲学家们上台,我怎么有种深深的担忧感?
再比如,“我们要把年满十岁的孩子送到偏僻的乡下,对其进行教育,这样他们就不会受到父母的生活方式的影响,教育的方法就按照我们已经制定好的学科和制度进行。如此,国家才能在短时间内得以繁荣和昌盛,人民才能在短时间内获得最大的福利。”这些话,看得我有些胆战心惊,十岁的孩子,用现在的理论来说,还是孩子啊,为了让人民短时间内获得最大福利,让国家繁荣昌盛,要让孩子不受父母影响,单独聚在一起“刻意教育”,那出来的是“人”还是“模板”呢?
总感觉是在反人性。
……
还有很多想写的,有认同的,也有唱反调的,或许是我水平有限,没读出其中的精要,再者脸皮又厚,才敢读完后胡言乱语。
今天脑袋有些散乱,于是由着心绪,想到哪,写到哪。
有时候觉得自己很难真正融入到一群人里,更多的时候,仅仅是自己一个人,在慢慢的孤独的行走着,只有大概的方向,只有感觉中的目标,走在自己比较喜欢的路上,仅此而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