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跟大家分享一本非常棒的育儿书籍《正面管教》,作者是简·尼尔森,她是7个孩子的妈妈,她也是一名心理学家,通过她的辅导,帮助特别多的家庭走出困境
正面管教是一种既不惩罚也不娇纵的管教孩子的方法。孩子在一种和善而坚定的气氛中,养出自律、责任感、合作以及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使他们受益终身的社会技能和生活技能。
往往大人和孩子的互动模式中,分为3种情况:
1,严厉型:过度的控制孩子,对于孩子严加管控,孩子的成长变成了以“父母”为中心,没有自主权;尽管严厉型的管教方式可以起到短期效果,孩子的不良行为会因一时的惩罚被制止,但不久后又会出现,长此以往,孩子也会熟悉这种方式或变得叛逆,或变得恐惧而顺从
2,骄纵型:孩子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没有边界,很多家庭中爷爷奶奶对于孩子溺爱,最终导致孩子变成了一个“小霸王”,以“自己”为中心,忽略别人的感受,孩子在处事方式上缺失原则性和边界感
3,正面管教:孩子和父母是以相互尊重与合作为基础,把和善与坚定融为一体,既充分感知到父母的爱,又能够感知到边界在哪里,在彼此关系中体验到更多的快乐、和谐、合作和爱
正面管教核心观点就是给予孩子和善而坚定的爱,和善指的是孩子可以感受到来自父母无条件的爱,而不是因为我做对了,我考了高分了爸妈才爱我,坚定指的是让孩子充分感知到父母的原则和底线,哪些事情是不可以碰触的,比如孩子不尊重长辈
如何做好正面管教呢?接下来是书中的一些观点,分享给大家
1,如果你在管教孩子的过程中,感觉到痛苦,那么方法一定是错的,家长可以寻求帮助
2,孩子终其一生在家庭中所追求的是归属感和价值感,归属感指的是感受到父母无条件的爱,价值感指的是得到父母的尊重,感受到在家庭的重要性
3,父母是孩子的导游,要带着他去看世界,主角是“孩子”,不要做孩子的保姆,也不要做管教者,以一种高高在上的姿态跟孩子对话;想一想你旅游的时候,导游是怎么带我们看风景的,既告诉我们好风景,也会告知哪些地方危险
4,培养孩子独立且完整的自尊水平,孩子的自律性是来自于他的自尊水平,不自律的孩子对自己更加放纵,自我认同感更低;严厉的教育方式会使孩子的自尊水平大幅下降
5,真正的自尊是让孩子能够意识到自己的价值感,试着让孩子参与制定家庭规则,倾听他的意见,他会非常开心且乐于参加,它能够感受到自己的重要性;孩子帮自己做了一件事,我们及时的表达出感谢,孩子会更有价值感
6,孩子的感知能力特别强,但是解读能力很弱。比如二胎家庭,老大能够感知到父母对于自己的爱被分走了一些,所以你会看到没生老二之前老大一直很听话,但是生了老二,老大经常性的会惹事,原因就是老大的解读是有了妹妹,爸妈不爱我了,想通过这样的方式引起父母的关注;那么怎么正确的引导呢?需要和老大商量,因为妹妹还小,比较脆弱,爸妈需要像照顾你小时候一样多分一些精力给妹妹,但是爸妈还是和之前一样爱你,你和妹妹一样重要,我这段时间是不是哪里忽略你的感受了?跟爸妈说说;需要让老大充分感受到,爸妈对于他的爱是没有变化的
7,允许孩子犯错的机会,把孩子的每一次犯错都变成一个让孩子学习的机会,父母要做好引导,而不是一味的谴责。如果孩子犯错,父母急于与他们划清界限,这是父母不负责的表现,不敢与孩子共同承担责任。
8,严厉的惩罚会给孩子带来4种表现。①愤恨,小时候打不过,长大了就表现出来恨你,②报复:自残,更大的破坏;③反叛:做的更凶;④退缩:我偷摸着做
9,遇到情绪激动的时候,可以参考《高效沟通》中的办法,深吸一口气,缓解下自己情绪,也可以先离开一会,等到情绪平复后,再过来和孩子好好沟通;这就是积极的暂停,在有冲突的时候,更需要做的是平复情绪。人在生气的时候说的话,往往伤害性很大,对于孩子心灵打击是巨大的。这就是极怒不予人书,极喜不予人物
10,家长如何学会道歉呢,分为三步:认错,和好,解决。父母难免会犯错,难得的是学会道歉。
11,退出和孩子的权力争夺,不一定要争个胜负;“赢得孩子”比“赢了孩子更重要。父母通常用控制、惩罚、迫使孩子屈服来“赢了”孩子,而不是维护孩子的自尊。“赢了”孩子让孩子成为失败者,导致孩子反叛或盲从。“赢得”孩子则意味着获得孩子心甘情愿的合作和内心自尊水平的提升
12,对于孩子多给鼓励和赞美,怎么来赞美呢?第一表扬他的过程而非简单的肯定结果,比如孩子帮你倒了垃圾,你跟孩子说你真棒,孩子可能都不知道自己为什么棒,你应该跟孩子说,谢谢你帮我倒了垃圾,你刚刚的表现叫做乐于助人,给到孩子这样的二级反馈,塑造孩子良好行为;第二表扬孩子的动机而非简单的表扬他的特质,比如孩子通过一天的时间拼好了一个非常复杂的乐高,你应该表扬孩子有坚持的精神,因为这个精神你拼成了别人拼不成的乐高,而不是简单的说你真聪明,你比其他小朋友都聪明,这样带来的后果是,他未来可能会为了维持“聪明”这个特质,更容易的去做一些简单的事情,反而是害了孩子。
13,正面管教过程中,要让孩子分清楚逻辑后果和自然后果,主要目的是让孩子有边界感。比如逻辑后果是我们约定今晚6点吃饭,你没有当一回事,所以不好意思,你只能饿着,因为也没有饭了。那么自然后果是什么呢?因为家里面停电了,所有电灯是不亮的;需要让孩子懂得这两种后果的不同。
14,每周召开一场有仪式感的家庭会议,这个对于内敛的中国人来说,似乎很少有家庭这样做,但是如果这样做了,你会带来非常大的收获。为什么会强调仪式感,是为了让大家重视起来,就好比一场准备充分的会议会不会让你更加重视一些?家庭会议是需要每一位家庭成员参加的,对于小朋友来说,他会感觉到被重视,因为家庭会议是可以大家一起参与决策的,这就提升了孩子的价值感。同时会议还需要设计,比如需要有会议经理角色,可以每周轮流,要有会议的流程安排,讨论的事项准备,同时保持《非暴力沟通》中的原则,多听不要评论,我相信一定会讨论的热火朝天,家庭关系会更和谐。中国人往往不太善于言辞,而这样的会议,会让大家更容易敞开心扉。
15,给于每周和孩子独处的时光,孩子便不会需求过分的关注,人的本性就是这样,希望自己被关注,孩子更是如此
END
本篇文章更像是一篇书摘,但融入了自己的理解和认知,希望大家通过正面管教,让孩子拥有独立且完整的自尊体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