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直都忙,除了自己的工作,就是孩子要面临的中招。
深圳的中招,不了解的人,或许觉得没有什么。
但有孩子的家庭,就知道,难度远甚高考。
深圳今年中招人数,又近十万。
高中录取人数有增加,但是比着增加中考的人数,还是微乎其微。
升学率依然不足一半的现状,让每个孩子都在心里算计自己的竞争对手有多少?怎么在众多考生中脱颖而出?
持续以来,我听的也多是这些关于中考的零零碎碎。
不是我不关心孩子的中考,是因为,家长干着急不出汗,孩子该咋样还咋样。
别人家的孩子从考上中学就开始补课,我们家的一说补课,就来大吵,十分不愿意去补课机构。
不知道是不是跟我们的教育引导有关,从小就想着让孩子自由发展,不额外的给他负担。结果习惯成自然了,再来改变他们的想法,真的难了。
中学里补课学生的占比,大家有目共睹,所以,两种孩子对比,不补课的孩子总让人觉得更难跟上。
试看看,你们那个城市,是不是培训机构也是雨后春笋,一栋楼,他们能整一层?一层楼,他们能占半层?
每到周六日,孩子络绎不绝的出入。
有的孩子从早上去上课,一天甚至都不离场,午餐都是父母点外卖送过去。
孩子在培训机构给老师的熟稔度都要远超给父母的相处了。
其实这样也好,周六日,父母忙,看管不了孩子,培训机构一送,孩子学的怎么样不一定了解,但是,有人看着孩子还能给补课,不比请个保姆划算?
我孩子学校旁边就是一个培训机构,屹立多年不倒,还发扬光大了。从一层楼,发展倒如今的一栋楼。
学校的老师都说,那里俨然是很多孩子的第二母校了。
这边一放学,那边拎着书包就赶场去补课。
咱们且不说,补课的利弊。但就老师的无奈,透出的多是本末倒置的学习方式。
临到报考志愿,学校开会,老师讲解,都是为了孩子能不留遗憾的,填好志愿,进合适学校。
说实话,考高中,是拼个人实力,和钱和学区房关系不再那么直接。
当然,有钱还是好于无钱,至少,不用纠结考不到录取线没有学上,至少还可以选个私立学校来读,甚至是很好的。再就是直接到国外读预科高中,再在国外考大学,这些都需要经济支持。
一进入5月,各个高中都开始为“开放日”忙碌。
所谓“开放日”,就是在这些日子,家长可以来学校参观,体验学校的环境,设施,了解学校师资,取得的成就等。
朋友的孩子也读中三,为了孩子早成了全职妈妈。
刚进5月,就在网上听了不少招生指导,线下更是跑遍了整个深圳校区。
怎么样啊?我问她。
我都不想去看了,学校都是好学校,天爷啊,群里的家长个个都是人才,给他们一说一比,我家的能上个学都要烧八辈子高香,算了,最后拼的还是孩子自己的分数。不去看了,看的多,伤害的深。
孩子学校也集体组织去一些学校参加开放日。
我随着孩子也去看了看。
公立学校的高中,在硬件上都是差不多的,教室,宿舍,食堂,操场,文娱设施,等等。差别主要在高考的升学率上。
为了取得更好的生源,每个学校也是积极的全方位开展了宣传会。
这样的开放日,有利有弊。
利是让学生能直面了解这个学校,弊就是,几个学生在一起给学校“画像”。一个学生说,哪里哪里不怎么样,直接就带偏了一部分学生的认知。
我给孩子说,要全面考虑,不要太“唯心”,孩子就说,感觉不好,真的不会去选。
唉,道理好讲,但是明白却很难。
要是早一年,让我就去高中看看就好了。
好的学校,进去就觉得舒服,磁场不一样啊。
我要是读个好高中,是不是考好大学的几率又大了呢?
......
回来后,孩子给我讨论了很多问题。
那么多想法,都不及那实实在在的一分啊,孩子。
距离中考还有一个月,俗话说,是骡子是马,是拉你们出来遛遛的时候了。
我给孩子说。
平时给你们讲压力,讲竞争,你们都觉得是很遥远的事儿。如今是不是陡然间有感触了?
孩子无语,努努嘴,笑了笑。
现在后悔也不迟,还有30天,再冲一把,说不定,还能再涨几分呢?一分都超一千人呢,一不小心,你就进了心仪学校。
那我再试试?孩子反问我。
试试就试试,不到成绩出来,谁又知道谁不行呢?
其实很多时候,孩子的压力很隐形,轻易不展示给我们,特别是言语的表达。
这个时候,学校里,埋头苦读的同窗,在家里,亲戚朋友的询问,压力,无处不弥散。
而我们,首先要放平心态,不要过于焦虑。毕竟,我们的焦灼无助于孩子的成长和进步。
同时家庭气氛的和谐,也是缓释孩子压力的良药。
每年的这个时候,都能听到一些负面消息,孩子压力大,抑郁,退学,自残,跳楼,啥啥,都让我们做父母的心惊胆颤。
这可不是我们想要的结果。
老话说,养儿防老,现在再不想养老,也不想白发人受黑发人伤吧?
现在养个孩子多难啊,谁不想一家人平平安安呢,学习再重要,如果要了命,那我还是选择让孩子放弃,毕竟有人在,方是根本。
孩子呢,也别想就读书这一条路,此路不通,再选其他,活人还能给尿憋死?这话听着糙,但理在啊。
所以,家长想想明白,内心是不是平静不少。
那孩子内心平静会怎样呢?
在这个紧张的时刻,他就还能坐下来,用耐心加上清醒的头脑,做最后的查缺补漏。
作为一名学生的家长,我曾是一边忧虑孩子的未来,一边又在暗暗劝慰自己静待花开。
毕竟,再精彩的未来,都要努力迈过一个又一个坎。
但是如果孩子努力了,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我们也坦然接受,一千个孩子,哪里都能成为一千个精英呢?
每一个人,尽该尽的心,出该出的力,这就够了,我们想要个成才的精英,但更想要个正常人格的孩子啊。
这才是我们久长的教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