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子:作业时间到了,孩子在玩积木,不愿意写作业。
做到尊重孩子,需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能够尊重孩子产生的任何情绪感受,情绪感受,是生而就有的,是基于孩子内在需求和期望的心理过程,没有应该不应该之分。二是,能够做到耐心倾听。
如上例子,在沟通前,首先需要认识到孩子的内在需求——玩积木。并能够从孩子的角度为起点做到自我知觉,感受孩子玩具木时的感受,以及孩子没有做作业时自己的感受。
同时,需要根据孩子实际情况,来判断孩子对于作业的整体感受。虽然作业是孩子的成长需求,但家长不能以自己的认知和评判标准来看到孩子对于作业的态度。这点是沟通前需要做到的心理建设,否则将很难做到心平气和与孩子进行沟通,很难做到尊重。
2,开始沟通。
(1)表达孩子的感受。重点是判断孩子在面对一件事情时可能的感受。
例:“妈妈看到你玩具木时好认真啊,你看你搭得也特别棒。看到你很开心,妈妈都不忍心叫你。”
此时要等待孩子给家长反应,确保孩子接收到了家长说的内容。
(2)家长表达自己的感受。重点是让孩子感受到是被爱的,被关心的。
例:“可是我们的作业时间到了,该写作业了。如果不能写完又要很晚才睡,妈妈会很心疼。如果没做完,又要被老师骂,妈妈特别不想你被老师骂。”
(3)倾听与回应。孩子可能还想继续玩,可能会排斥作业。在家长表达出关心后,孩子多半会说出自己的想法。比如不想写,或等一会写。此时家长需要做到耐心倾听,同时要做到给与回应。
例1:孩子:“我还想再玩一会可以吗?”妈妈:“我知道你很想完,妈妈能理解,但是我们的作业时间确实到了,该做作业了。”
尊重不代表没有底线,接纳孩子想玩,温和坚定表明自己的态度,是重要之法。
例2孩子:“妈妈,我不想写作业,做作业好烦!”妈妈:“嗯嗯,那么多作业,还有很多不会的,妈妈非常理解你会担心会烦躁,可是作业必须要要尽早完成的,别担心,妈妈和你一起,我们一起解决难题!”
孩子对作业本身排斥,一定有一些客观原因在,在倾听时,需要能够给予回应,这是尊重的基本要求。只听不表达也不行。
3,总得来说,沟通首先需要从孩子的感受出发,理解和接纳孩子的感受,表达出孩子的感受,才接纳的基本方式,也是尊重孩子最重要的部分。其次当孩子表达出对于玩和学习的感受是,需要做到耐心倾听,并准确给予回应,才能做到不越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