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悦读有感001
-----阿拉丁956
历史是一面镜子,阅读史书除了明史,更多的希望可以能够借鉴些什么。不管是谁,纯粹出于好奇且持续保持好奇之心的应该为数不多——这是笔者的愚见。
近期,范雎的故事被触动到了。
触动之引信不是因为范雎的业绩如何漂亮,而是因为范雎为了报恩举荐的两位上位者,一位王稽通敌,一位郑安平带2万将士投降。即使没有大秦的举荐人被连坐之法,放在今日之当下,秦昭襄王应该如何处置范雎?
类似的假设,只是为了方便深入地探讨。诚然,历史是没有假设的。若就此事的理解延伸开来,会有些什么启示呢?
对于为人,范雎没说的,谁给他一口吃的,他都能记一辈子,并且无论大恩小恩,他都涌泉相报。知恩图报是好事,但是报答的方式太过隆重,会不会累及自己甚至害了自己?
他推荐上位的郑安平和王稽二人,罪名都很不好听,迫使范雎不得不辞职,咱们可以大胆设想:若范雎不辞职,其结果有可能比辞职更好吗?
不一定。当郑安平事件发生之后,范雎也曾经惶恐不安,深知自己难咎其责。惶恐几天看到秦昭襄王连严厉的谴责之声都没有时,他淡定了,坚信“秦昭襄王暂时还离不开他”。于是,继续报恩推荐王稽。
人,有时候特别奇怪,总是高估自己的判断,诸如范雎,高估自己在秦昭襄王心目中的位置,继而在错误的判断基础上继续深陷不拔,也许已经迷失了或者忘记了什么时候该按下暂停键。在自我的思维路径上没有任何防护栏地策马狂奔,结果是不敢想象的。
“也许范雎的结局已经蛮不错了!”——后人也许会如此评判。可换一个角度设想,假如你是范雎,你对此结果会满意否?
还是那句话“历史由不得假设”。当下的你,从中是不是多多少少有了点滴启发?应该是的。
学会感恩是入市哲学、是粮店,是咱们在世间生存的基础,但,若“度”没有拿捏住,有德不配位之人,如何是好?听天由命?还是其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