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翻看程晓堂教授的《改什么?如何教?怎样考?》一书中,看到了这样一句话:与其说在语言学习中渗透文化学习,不如说通过学习文化来学习语言;文化学习才是第一位的,而语言学习是第二位的。
很多时候,我们总是侧重于了语言的学习,而忽视了文化学习。只有在教材中出现了文化方面的相关内容时,才会给学生进行简单的讲解。在一些老师的印象中,文化必定是要涉及中外文化对比这样的情况。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尤其再结合最近共读的书籍《跨文化交际学概论》一书,越发觉得,文化真的需要我们英语教师给予重视。
文化意识素养的目标里头有这么一句话,要使学生具备一定的跨文化的沟通和传播中华文化的能力。我们也通常会将“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这样的话挂在嘴边。但是如何传播中华文化,我们的学生首先要了解文化,在了解文化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去进行传递、传播。其次,如何传播?我们学习英语的目的就是为了运用英语这个语言来传播,用英语来达到文化交流的目的。
在《跨文化交际学概论》这本书中提到,“跨文化”这一行为,即使我们不与外国人直接接触,我们仍然有可能从事跨文化交际。例如,阅读外国小说,观看外国电影,电视节目的过程也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我们再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需要有一定的理解能力,哪怕我们没有与外国人面对面交流,我们也需要具备这一能力。
但是如何理解跨文化?学生要有跨文化的意识。文化是跨文化交际的一个核心关注点。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有利于加深对本国文化的认识和世界文化的理解和包容。目前,由于缺乏语言真实环境和以应试为目的进行学习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在我国很多英语课堂上,教师教学方式单一,教学内容枯燥,教学效果较差。过分注重对词汇、语音、语法等语言单项技能的教学,重视考试成绩,追求升学率,而忽视了对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文化不是生而知之的,是需要后天学习的。因此,学生的文化意识也是靠后天培养出来的。
同样以《跨文化交际学概论》一书中提到的一些文化行为为例。人的姿势和动作有许多也是个文化相连的。例如,日本人在说话的时候,几乎没有一边做手势,一边晃动肩膀的姿势,可是如果变成美国人,他们则一边伸开双手耸动肩膀,一边说话。例如:在印度,虽然他们直接用手吃饭,但决心不用左手碰食物。而反过来,每次当印度人看到我们直接用两只手来拿食物时,他们同样惊讶不已!这是为什么呢?刨根究底,这跟印度宗教文化息息相关。因为,很多印度人信奉伊斯兰教,在教义文化中,左手被认为是不干净不纯洁的。
手势语言:手势在不同文化中的含义可能大相径庭。例如,竖起大拇指在中国和大多数西方国家是表示赞扬或认可的手势,但在某些中东和南美洲国家,这可能被视为粗鲁或不礼貌。相反,在意大利,将手掌朝下并来回摆动表示“不”或“没有”,但在许多其他文化中,这种手势可能被视为挑衅或侮辱。
文化对于人应该是像呼吸一样自然的,我们在行动时并不意识到是文化在支配着我们自身,但是又显得那么自然。但,只有在我们缺氧时,我们会觉得氧气的重要性。同样,文化亦是如此。当我们与异文化接触时,我们才会感到自己文化的独特,与自己对于跨文化的匮乏。因此,我们教师更应注意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语言与文化之间的紧密联系在跨文化交流中屡见不鲜,不同文化背景下对同一词汇或表达方式的接受度差异巨大。在英语教学中融入文化背景知识是极其必要的,它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语言,避免在跨文化交流中产生误解和冲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