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特别喜欢李贺和他的诗,化用过他的诗句。百度阅读李贺小传,从“知人”的角度,简单谈谈对下面这首诗的理解。
马诗二十三首•其五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李贺,据史料记载他才华横溢、少年聪慧——“七岁能辞章”。
但是他又一生命运坎坷,且仕途失意。元和五年(810年),21岁的李贺参加了家乡河南的府试,且成绩优异,被推选应进士举。但不少嫉妒他的才学的人,说他父亲的名字叫李晋肃,必须要避父亲的讳(‘晋’与‘进’同音),所以不能参加进士科的考试。他的‘伯乐’韩愈还专门为此写下一篇《讳辩》来为他辩解,但却无法由此改变李贺的命运。
后来,在韩愈的推荐下,他才得到了一个从九品的奉礼郎的官职(与李商隐的《李贺小传》记载的官职一致)。三年后,由于感到升迁无望、‘功名无成’,加上体弱多病,他便辞官回乡(昌谷乡)了。
回乡后,郁郁不得志的李贺无奈地接受了再无法升迁的残酷现实,过上了半耕半读的生活,在某种程度上还着实有点儿令人羡慕呢~在此期间,他便创作了著名的《南园十三首》。这部组诗或写景、或抒情,刻画了恬淡、安逸的田园生活,更抒发了韶华易逝的慨叹。
但李贺并没有完全的沉浸其中。空怀满腔理想的他觉得既然仕途无望,何不投笔从戎来报效国家?然而,体弱多病的他又怎能真的驰骋疆场呢?于是,他便将这种想法寄托在自己写的诗歌当中,以弥补壮志难酬的缺憾!
他在人生后期的这些诗歌中,常以宝马自喻。《马诗二十三首》便是这类作品的代表。
第二十三首译文:
辽阔、荒寂的沙漠地像覆盖了层雪似的白茫茫一片;
燕山山脉的山顶高高地悬挂着一轮如同金钩的弯月。
宝马呀,宝马,你什么时候才被套上那镶金的笼头?
快马加鞭地踏着秋天的清风奔驰在建功立业的战场。
李贺的马诗一首这首诗表现了他跃跃欲试,希望一展抱负的强烈愿望,末句中一个“快“字、一个”踏“字更表达出了他自信又迫切的企盼之意。
李贺虽然身体孱弱,但却有着“少年心意当拿云”和“收取关山五十州”的雄心壮志和理想抱负。这一点与毛主席的“久有凌云志”和“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远大志向十分契合。这或许是伟人喜欢化用他的诗词的原因所在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