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序
这本书让我开始懂得色彩在中国文化的基因里,不仅仅只是视觉的呈现,更是:
一首古诗的幽幽意境;
一种天人合一的境界;
一段藏于过往的历史兴衰。
……
在买这本书之前,对于中国古代对颜色的表达已经很有兴趣,主要源于之前看了《时尚大师》提到的一个词“月白”。
当下听到这个词,脑海里便浮现出一幅画:清冷的月色将黑夜照出一片惨白。这个词不仅形容不同于“纯白”,带有淡淡微蓝的冷白,更是将一种情绪和冷戚也照进了我的想象中。
月白,已经不是颜色的词汇,但一个字变说出了故事,描出了画面,更是唤起了情绪。这种词语带来的通感效果,这就是“意境”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美妙之感。
刚好中华遗产第三期的增刊是《中国美色》,毅然买下,读完更是拓宽了自己对色彩认知的维度——以颜色基础介绍为节点,不断勾连出一个个不同文化、历史、地理、哲学层面的故事、风俗、信仰、兴衰,编织出一个更为全面的深入解读。
读完这本书,我已经不关心颜色的形成机制,而是感叹,原来同样一个简单的颜色,有这么多重要的历史事件和思想解读,是我过去从未了解过的。
透过颜色,了解、重新看待中国几千年沉淀的思想精华、历史变迁、美学意境,我想就是这本《中国美色》最大的亮点。
这本增刊足足将近300页,算是一小本书了。我摘取了部分比较有感触的心得,更多关于中国美色的系统内容,还是待你与它相遇后,再一一品读吧。

天人合一的自然感召
中国古代文化最让我着迷的,就是那种玄妙的“天人合一”自然感召。
中国五正色“青、赤、黄、白、黑”完全跳脱了色彩最基础的角色,而是对应了五行哲学的金木水火土、地理方位的东西南北中。虽然看来这种“朴素”的人与物的关联显得很不科学,但从想象力的拓展上,却能让你看待世界的角度更加丰富。
试想一下,当你看到白色,如果只能想到生活最常见的白墙、白纸,那该多无聊。而此时,如果是一个月明云清的意向突然钻进你的脑海里,是不是顿感清爽。要知道,单纯是白色,书里罗列的就要十几种描述,不得不说古人的生活真是有一种诗意,比起现在我们对事物平乏的描绘真是浪漫很多。

映照时代之兴衰
因为古人信奉五色与五行对应的相生相克之礼,所以在推翻上一个朝代时,总会提出克制的颜色。例如秦朝灭六国后,有人说周朝是火德(红),所以秦朝变用水德(黑)来实施政令制度,这倒是顺应了秦人喜黑色的偏好。最著名的“颜色革命”,则是曹魏代汉,用黄色的“土”德来取代红色的“火”德。
然而,书里提及的所有兴衰之中,最让我感慨的,应该是黄色的坠落。
黄色,现代人总会往负面的想,实际上作为五方的中央(土代表黄),数千年来被一直被尊崇和礼遇。然而到了清末,由于国外对于“黄色”与低级趣味的关联传入了中国,某些新闻人对于西方黄色新闻的概念一知半解,以为时髦的引用,加之那个时代战乱不已,正如书里原话,“黄色的失落,是那个时代的代价”。
黄色从皇权高位堕落到低级趣味,这种颜色的变化背后牵扯出说不清的时代变迁,这大概就是颜色给予的一种印记吧。这确实是我买这本书之前,绝对意料不到能收获的内容,这藏着的多少过往啊。
所幸,随着国家的发展,中国红也开始在全世界展现新的风采,想到这,倒也没有那么失落了~

匠人的追求与痴狂
因为见识少,一直觉得瓷器并没有什么惊心动魄之处。当看完书里关于“天青瓷器”时,我才开窍般地领悟到瓷器这种火与土的交织融合之美,甚至还去淘宝专门搜了看能否买到自己能承受得起价格的瓷器。
“雨过天晴云破处”,就这么一首诗寻一种天青色。
如果换做现代,那应该就是跟“五彩斑斓的黑”差不多的设计需求吧。但这种难以寻迹的颜色,在现代匠人的日复一日地烧制中,得以复刻。
很多人提到匠人,大家总是想到德国工匠,而朱立文大师用了足足20年就只是为了一个天青色的瓷器。而最后成功的故事也更是绝妙,就是因为一股清风。具体的不展开,但我想中国的匠人故事也应该值得传颂。

红色政治依托和心灵归宿、黑色的宇宙观念、人工与工业染色的较量……还有很多内容值得赏味。
了解越多古人的优秀之处,也开始明白“文化自信”的含义。确实过去经常把很多国货跟老土对等,但实际上自己对源远流长的文化轨迹知道的太少,而做出轻率的的结论。
在写这篇文章时,也发现很多内容在脑海里仅存一个粗浅的印象,读得还是不够深刻。
那就再找一个风轻云淡的日子,泡一壶碧螺春,继续品赏这本《中国美色》,不要落下每个角落值得玩味的故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