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刚过完立春,又迎来了元宵节,
元宵节又叫元夕、小正月、上元节
古人称“夜”为“宵”,正月又是农历的元月,农历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把这天称为“元宵”。
元宵节起源于汉朝,如今已经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元宵节是中国古代的狂欢节,也是中国的情人节。
古时候,官府规定夜里有宵禁,老百姓晚上是不可以随便出门的。
而到了元宵节这几天,就会开禁,人们可以通宵自由活动。
有诗为证:
《正月十五夜》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传统社会的年轻女孩不允许外出自由活动,平日里足不出户。
但是元宵节可以出门赏灯,结伴出来游玩。
这也为青年男女提供了相遇机会,不少未婚男女借着赏花灯也顺便可以为自己物色心上人,和心上人约会。
元宵节造就了无数良缘美眷,成为中国古代的“情人节”,因此才有欧阳修“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才有了辛弃疾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词句。
元宵节主要有赏花灯、吃汤圆、猜灯谜、放烟花等一系列传统民俗活动。
此外,不少地方还有走百病、游龙灯、舞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民俗表演。
今天要说的是:元宵节的各种习俗,其实都暗合中医养生理念,反映出古人顺应天时的生活。
在时间上,
元宵节在正月十五月圆之时,这时候人体阳气旺盛、阴气充盈,人们精神亢奋、体力较强,适当减少睡眠时间去观花灯、赏月,不会对身体有不良影响。
这要是在平日,通宵达旦游乐是会伤肝伤血的。
“走百病”
也叫游百病,散百病,烤百病,走桥等,是一种消灾祈健康的活动。
元宵节妇女们聚合在一起,或走墙边,或过桥或走郊外,目的是驱病除灾。
“窄窄弓鞋步步娇,银花火树过元宵;
出门不为寻亲友,一走能将百病消”
元宵节正值初春,春三月此谓发陈。
人们经过冬季三个月的闭藏,身体里都会积聚一些浊气、秽气,而春天一到就要“发陈”,把这些污浊尽快排出体外,为生机勃发做好准备。
走百病让身体动起来,“动则生阳”就能提升人体的阳气、疏通经络、条畅气机。有助于更好地“发陈”,春天养生的一个重点就是要生发阳气。
现代人平时不怎么走路,活动量太小,更应该在元宵节出来走走。
你也可以甩臂踮脚走,
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这六条经络可以在甩臂中得到疏通;
踮脚走主要是前脚掌内侧和大脚趾在起支撑作用,可以同时刺激到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足太阴脾经这三条经络。甩臂踮脚走有助于加强脏腑功能。
“相约梳妆走百病”,“百病尽归尘土中”。
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是我国由来已久的习俗。
孙思邈说过:“春日宜省酸增甘,以养脾气。”
肝与春气相应,五味为酸,春天本来就容易肝阳上亢,如果酸味食品吃的过多,会导致肝气升发太过而损伤脾胃之气。
为了抑制肝木旺以克制脾土,人们在春季的饮食中注重增加甘(甜)味以补脾。
元宵节吃的汤圆也大都为糯米包着含有黑芝麻、枣泥、核桃、花生等甘甜之品,糯米性温,具有健脾暖胃的功效,还含有蛋白质、钙、磷、铁、烟酸等丰富营养,可以说糯米汤圆正是补脾的食品。
需要注意的是,患有胃溃疡、消化不良、糖尿病、心血管病、高血压的患者、脾胃消化能力差的宝宝不宜多吃汤圆,以免造成身体负担,使原有疾病加重。
赏花灯、猜灯谜
春季由肝主令,所以春季要护肝,保持肝气的条达,而最关键的就是保持心情的舒畅,以免影响肝气的疏泄。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夜幕降临,花灯亮起,热热闹闹、开开心心,赏灯人一路行来,既大饱眼福,愉悦了心情,还可以使肝气舒畅条达。
此外,赏花灯对放松颈椎和改善视力也有好处。
花灯都是挂的比较高,一趟花灯赏下来几乎都是保持仰视的姿势,这个赏花灯的过程就是一种很好的活动颈椎的过程,随着你颈部主动的进行左右仰视运动,你的颈椎也自然得到了有效放松和锻炼,
而在左右频繁转移视线的同时,也锻炼了眼周围的肌肉,缓解了眼疲劳。
你看,其实中医养生渗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只是你没有意识到而已,让中医走近你我,用中医改变生活,我是小闲闲。
元宵节怎能没有灯谜,
最后,给大家留几个灯谜,根据以下词语猜出其中的中药名:
故乡
长 生不老
谋士难当
五月初五
开绿灯
九九归一
骨科医生
肺气不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