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家庭教育弘丹21天清晨写作妈妈说
看着这些深陷焦虑的“优秀”孩子们,家长该如何避免给孩子制造焦虑呢

看着这些深陷焦虑的“优秀”孩子们,家长该如何避免给孩子制造焦虑呢

作者: 育儿育己刘栩旗 | 来源:发表于2020-01-10 15:25 被阅读0次

焦虑好像已经成了这个时代的普遍产物,社会的快速发展给人们生活带来很大便利,同时也带来前所未有的压力,每个人都会有些焦虑,但过度的焦虑却会给生活甚至生命带来冲击。

前些天,一位一线教师的文章《我班的一个学生家长昨天跳楼自杀了…》引起很大震动!那位家长的女儿,初中入学时是校长都点名指出的优秀学生,后来被诊断为焦虑症和轻微抑郁。妈妈无法接受这个现实,选择了结束自己的生命。

林一直是父母的骄傲,亲戚也常夸他学习好、又懂事。大学毕业后林想创业,父亲拿出些资金支持他,也没多过问。林开了个店,后来失败了。林内心产生了强烈的冲突,觉得对不住父母,认为自己应该可以做好,同时又感到自己没那么厉害。精神越来越焦虑,身体也出现问题,去医院时被诊断为重度焦虑症。

有咨询师在给高科技产业做员工心里辅导时,看到一些顶尖大学出来的毕业生,他们做着令父母骄傲的工作,拿着令人羡慕的薪水,却困于焦虑甚至抑郁之中…

看着这些深陷焦虑的“优秀”孩子们,都曾是令人羡慕的“别人家的孩子”,那些高科技产业的顶尖毕业生们,现在还在被人们羡慕着。可是,他们的痛苦却鲜为人知,这些“优秀”孩子的故事,不禁让我们深思,家长该如何避免给孩子制造焦虑呢?笔者认为有三点很重要:

1、对孩子的成绩和表现保持平常心;
2、不把自己的焦虑和压力转嫁给孩子;
3、面对孩子出现的问题不慌乱。

01对孩子的成绩和表现保持平常心

这句话听起来简单,要做起来还真不容易。我们很容易被周围的评判带走,从小被教育争取优秀,看到别人家孩子强,就让自家孩子以人家为榜样,想让孩子变得更好。

可是,如果我们的伴侣,经常在我们面前说别人家先生多么优秀,别人家太太多么贤惠时,我们内心会是什么感受呢?会甘心情愿地去努力变得和别人一样更好?!更多时候是感到愤怒和委屈吧。

有位工作不久的女孩说,小时候特别讨厌邻居家那个孩子,因为父母总拿她比较,自己成绩差所以总会被训斥。“聪明”的她考试很差时,甚至给老师做思想工作说“千万别告诉我爸,不然我会遭到一顿暴打!”

孩子成绩不好时,需要的是被接纳和帮助,而非指责和比较。当孩子成绩好时,我们也只需要简单的开心就好。不要认为孩子成绩好就一直优秀了,稍有波动就紧张,认为孩子怎么下滑了。孩子的成绩就是有时高,有时低,低的时候孩子自己也会思考。

茗茗现在三年级,老师在家长会上就一直强调:家长只需要检查孩子作业有没有完成,态度是否认真就好了,错题不需要指出来。因为家长教的方法不一定是适合孩子阶段的,而且如果让孩子在家更正了,上课时讲到那道题时孩子容易不认真听,所以家长不要管作业是否正确。

再看那位跳楼的妈妈,作者写到老师开始时看到她女儿的作业,每次都有她的评语,老师告诉她不需要那么做。从中可以看到她的过度尽心,把孩子的事跟自己绑在一起,没有界限。当女儿月考年级70名时,母女俩都不能接受,最后女儿不堪压力不愿去学校了。

林一直在表扬中长大,他认为自己想做的都应该能做好。当独自面对大的失败时他无法接受,感觉那不是自己。父母过于得意孩子的表现,让孩子活在优秀的光环中,看不到真实完整的自己。

面对孩子,家长要慎用表扬,多肯定孩子的努力过程。表扬一般针对人格,比如“很聪明”“很厉害”,当孩子做不好时就会认为自己不够聪明不厉害了。而肯定孩子的努力,会让孩子肯定自己的能力,当没做好时会归因于努力不够,而不是不聪明,只要多努力就可以更好。

02 守住自己的焦虑不转嫁给孩子

家长面对孩子的学业时,更加容易焦虑,有焦虑其实很正常,对孩子完全没有期待也不现实。只是我们需要看到哪些焦虑是属于自己,不要把它转嫁到孩子身上。

那位跳楼的妈妈,很大程度上也把自己的焦虑、担心转嫁到了女儿身上,孩子成绩下滑时她比女儿更焦虑,在女儿身上就是双倍的压力。孩子感受不到支持的力量,无力面对学业,无法承受而选择逃避。妈妈没有选择寻求帮助而是结束自己的生命。从中也看到一个逞强的女性,平时把工作做大极致,对自己要求高,对孩子要求也高,不允许自己和孩子不优秀。

一直从事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知名心理学家徐浩渊博士说:父母的压力远超过教师,是孩子们学习压力的主要来源。父母,尤其是妈妈,因为自己的成长停滞下来,对自己能否适应社会产生了巨大的焦虑,但他们并不是通过自己的成长去解决问题,而是将希望更多地寄托在孩子身上,结果让孩子承受了双倍的压力。

曾在父母成长课上,老师让大家分享期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有位妈妈说:“我希望孩子实现我所以没有实现的愿望。”当时所有人的目光都投向了她,那是多么大的压力呀!庆幸她走进了成长的课堂。

有一对夫妻,丈夫清华毕业大学毕业,太太也是大学本科。太太说他们不需要孩子成为什么给家庭带来什么,小学阶段只给孩子报过一个羽毛球训练。孩子小学时成绩平平,到了初二开始发威了,他知道时为自己学的。

太太提到她的一个表妹家的儿子,比她儿子小一岁,小学时被逼着上各种学习班,成绩也很好,可是到了初中却一路下滑,学习也没有动力。

学习班本身不是问题,就看家长抱着什么目的去让孩子参加的,如果内心平静,有条件想让孩子多接触,对孩子是丰富生活长见识的。如果焦虑地逼迫孩子,功利地仅仅为了提高成绩,那给孩子带来的负面影响更大。

03 面对孩子出现的问题不慌乱

李辛老师在《儿童健康讲记》中举过一个例子,如果老师说你的孩子可能要看一下心理医生,看完说可能有心理问题,建议看专业心理医生。一种家长会马上按照这个模式走下去,最后全家都担心这个事,这件事就更容易成为事实。另一种家长比较心定,会自己先评估下,多与周围类似的家长交流,多咨询几个医生,全面了解清楚再做决定。

平时多与孩子聊天,了解孩子的状态。遇到孩子一些问题时,先找两本书看看、找朋友聊聊,或者找了解的咨询师咨询问问,而不是先去看神经科医生。

这也是一位资深心理治疗师给家长的忠告,他接触很多在医院里被诊断抑郁或多动症的孩子,在他看来都没那么严重。其实医生也没有错,神经科医生从神经症状判断,会根据症状诊断开点药。关键是有了个症状标签,孩子和家长心理会有自我暗示。

若只看到医生诊断,去多方面了解孩子,包括家庭系统、孩子在学校的关系和学业有没有困难等,对孩子是不利的。如果做过前面的功课后,还是觉得有必要再去看医生,这时家长了解更多,也能够给医生提出更全面的信息,医生的诊断也更有参考意义。

李辛老师说,“病”是生活总体质量的呈现。立足内心,好好生活。不管是教育还是健康问题,最重要的在于爸爸、妈妈,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他们需要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心态和清晰的判断力,而不是一个盲从的人。

在这个变化莫测的时代,我们很难预测孩子的人生。

日本的纪录片《人生七年》,跟踪的是13个大部分来自中间阶层普通家庭的孩子。这些孩子的人生轨迹,和我们大多数人很接近。有的小时候优秀,长大后平凡;有的一直在追求自己最初的梦想,最后各种原因又放弃;有的从小平平,长大做着平凡却怡然自得的生活。从这些孩子的经历中看到,孩子有自己的人生轨迹,我们不要想着为孩子设计未来,我们也无法为他们清除人生的一切障碍。

我们能做的只有在孩子需要陪伴的年岁,给予无条件的爱和支持,该放手时放手。爱,不是孩子表现好时才爱他,而只因他是我们的孩子。爱那个现实中的孩子,而不是理想中的孩子。做孩子心中温暖的太阳,在家里得到足够爱滋养的孩子,才有力量面对外在的挑战。

愿我们都能够保持一颗平常心,在孩子需要支持时做孩子强有力的后盾,当孩子遇到困难时能够让他感受到背后有父母在。守住我们的焦虑,和孩子一起成长,不给孩子制造焦虑!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看着这些深陷焦虑的“优秀”孩子们,家长该如何避免给孩子制造焦虑呢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aapa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