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李中莹亲密关系全面技巧》读书分享第二天

《李中莹亲密关系全面技巧》读书分享第二天

作者: 快乐天使_快乐飞翔 | 来源:发表于2022-05-24 09:15 被阅读0次

    第2章 亲密爱人,从不完美走向无限美好

    >> 一个人的自我价值是在成长过程中建立起来的。

        在孩童阶段,身边的成人如何引导他去理解每一件事,    如何教给他就每件事做出反应,决定了这个人能否培养出足够的自我价值。

    >> 从生物进化的角度看,成长与未曾成长的主要分别在于:成长了的人能够照顾自己、照顾别人,而未曾成长的人则需要别人的照顾。

    >> 不论男女,到了成年,都需要有同样的责任和能力照顾自己、面对挑战和保护家人。

    >> 成长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培养出独立的思考、决策能力,养成良好

    的行为习惯,积累成长的经验,这其中既包括成功的经验,也包括失败的经验。

    >> 21岁之前五个阶段的主题成长需要是:

        第一个阶段:0~1岁——信任与不信任

        第二个阶段:2~3岁——自主与羞愧

        第三个阶段:4~5岁——主动与内疚

        第四个阶段:6~11岁——勤勉与自卑

        第五个阶段:12~21岁——对身份与角色的困惑

        下面简略地介绍一下每一个阶段的意义:

        第一个阶段:0~1岁——信任与不信任

        孩子的需要或行为:

        肚饿——被喂食物;

        受惊——被拥抱;

        哭泣——被拥抱;

      由于孩子的需要未能从家长那里得到满足,长大后可能会出现以下的个性(特征):

    >> 表现得异乎寻常地害怕被遗弃;

        拼命地寻找一个依赖的对象;

        需要别人照顾;

        不能信任任何人。

        与此阶段有关的成人心理障碍:

        竭力维持毁灭性的感情关系,而且表现出偏执狂症的倾向,如暴饮暴食,过分地需要别人的夸奖。

        第二个阶段:2~3岁——自主与羞愧

        孩子的需要或行为:

        孩子开始学习如何控制自己的生理机能,注意到身体的能力及限 制。

        若家长未能在这一阶段满足孩子的需要,孩子在成长中得不到鼓励,或受到恶意的批评及嘲笑,尤其是在他尝试学习如何控制大小便的过程中,他很容易产生害羞及羞愧的感受。

        由于孩子的需要未能从家长那里得到满足,长大后可能会出现以下的个性(特征):

        经常觉得自卑、觉得自己没用 及不可爱;

        不相信自己在世界上有存在的理由;

        把自己塑造成一个必须依靠别人的人;

        觉得自己生存的权利取决于对别人的重要性;

        经常做出不恰当的道歉。

        与此阶段有关的成人心理障碍:

        不知道自己真正需要些什么,不能拒绝别人的要求,害怕有新的经验,害怕面对别人的愤怒。

        第三个阶段:4~5岁——主动与内疚

    >> 孩子的需要或行为:

        喜欢幻想、创造及按照自己的主意行事;

        发展出主动性。

        若在这一阶段孩子的需要得到了满足,得到家长的支持,他会常常说出他的想法,表达他的情绪,并且他会发展出一份健康的好奇心。

        若家长未能在这一阶段满足孩子的需要,家长不支持他,反而因他做出的尝试而处罚他,他会觉得内疚、有犯罪感,因而停止了他的主动性,或者秘密地进行。

    >> 没有得到满足,长大后可能会出现以下的个性(特征):

        害怕犯错;

        感到无助及内疚;

        只懂得安慰别人;

        回避风险;

        隐瞒错误。

        与此阶段有关的成人心理障碍:

        不能认识或表达内心的感受;

        害怕说出内心的事情;

        对感情关系负上过分的责任;

        不断地去讨好别人。

        第四个阶段:6~11岁——勤勉与自卑

    >> 孩子的需要或行为:

        这一阶段的孩子,会开始与别人竞争及比较。

    >> 若家长未能在这一阶段满足孩子的需要,经常严厉地批评或忽略了孩子,孩子会不信任自己,或者不会自觉地做事,他会产生不配做某件事或不及别人的感觉。

        由于孩子的需要未能从家长那里得到满足,长大后可能会出现以下的个性(特征):

        避免参与任何竞赛或极度喜欢与别人竞争;

        觉得不安全及不如别人;

        对自己或别人吹毛求疵。

        与此阶段有关的成人心理障碍:

        凡事要求完美;

        经常拖延及耽搁;

        不知如何达到目标。

        第五个阶段:12~21岁——对身份与角色的困惑

        孩子的需要或行为:

        找出怎样适应世界的方法;

        接受自己生理上的变化;

    >> 界定自己对于异性的身份;

        界定自己在同性和同辈里的身份;

        确定人生应怎样过。

    >> 若在这一阶段孩子的需要得到了满足,允许他去探索自己的梦想及感觉,尝试新的想法,他会成长为一个接受自己的人。

        若家长未能在这一阶段满足孩子的需要,不支持他,又不引导他去探索,而只是过早地强逼他进入某一个角色,他会形成反叛的个性,或者变成一个轻浮的人。

    >> 由于孩子的需要未能从家长那里得到满足,长大后可能会出现以下的个性(特征):

        不正确地表现出青春期的行为;

        对自己的人生角色感到矛盾;

        不能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

        依靠情感关系或事业成就去肯定自己的身份。

        与此阶段有关的成人心理障碍:

        需要不断地谈恋爱;

        需要凭拥有的财物、认识多少人及工作成就去确定自己的人生地位。

        自我价值是一个人最重要的本质

    >> 身份、自我价值和角色

        一个人的身份是他作为一个人的最高层面:我是一个怎样的人,我有一个怎样的人生(心理工作者称之为“自我”)。身份是一个综合性名称,为了能够对身份有更多的认识,我们需要看看它的实质,那就是“自我价值”。

        自我价值是一个人最重要的本质,就像一颗钻石的本体质素,身份就是整颗钻石。

    钻石的多个面向不同的方向反射出钻石的光芒,就如一个人生活中的多个角色,其实都是这个人的自我价值的反射面。所以,身份是由很多个不同的角色组成,每个角色都有不完全一样、甚至很不同的信念、价值观和规条。

    >> 自我价值(身份)包括了一个人所有的信念、价值观和规条。一个人在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色里都有符合该角色的信念、价值观和规条。因此,在不同的角色中,一个人会有不同的思想和行为模式出现,但是,总离不开这个人的自我价值范围。自我价值决定一个人一生的成就。它的不足,就是今天社会里种种个人问题的基本根源!

        简单地说,自我价值就是自信、自爱和自尊。

        自信就是信赖自己有足够的能力。一个人如果对自己没有信心,就不能对别人有信心,别人对他也不会有信心。

        自爱就是爱护自己。一个人不爱护自己,就不能爱护别人,别人也不会爱护他。

        自尊就是尊重自己。一个人不尊重自己,就不能尊重别人,别人也不会尊重他。

    >> 一个人最严重的局限性信念是三个关于身份的信念,这些信念可以归纳为三类:

        “能力性”的局限信念——“我没有能力”

        “可能性”的局限信念——“我没有可能”

        “资格性”的局限信念——“我没有资格拥有美好快乐的人生”

    >> 每一个人的人生中只有两类人际关系:第一类是本人与父母的关系,第二类是所有其他的人际关系。

    >> 我们接受了生命,展开人生,第一份意义就是让我们的家族生命系统有效地延续(平衡、稳定、发展、壮大),第二份意义才是成功快乐的人生,它也是为了支持第一份意义。因此,生命的传承所形成的血缘关系是任何其他人际关系里面没有的;生命的传承也产生了“原爱”(父母对孩子绝对的爱和孩子对父母绝对的爱)。这份原爱不一定在意识甚至潜意识层面呈现,却在心灵的最深处处处牵引我们,影响我们。

    >> 给孩子最大的礼物就是一个和谐快乐的家。很少的否 定、批评,大量的支持与鼓励,没有对抗,只有接纳、包容;没有吵架、打架,只有平静讨论,坚持和谐。

        一般情况下,与父母的连接缺失会导致力量的不足。不敢尝试、不敢面对,或者过分地炫耀力量,或者做不负责任的承诺,等等,都是力量不足的表现。与母亲的连接缺失会产生“爱”的问题,不能爱自己、不能爱别人、不能接受别人的爱,以及不在乎自己的形象,等等。

        未曾完成的成长会引发“投射”现象

    >>    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如果没有充分地跟父亲、母亲连接就踏进社会展开本人的人生,他(她)会不自觉地找适当的对象,把对父母的需求投射在这个对象身上。这种投射现象会让他(她)在对人、对事时产生扭曲的认知与判断。最常见的例子就是他(她)企图在伴侣身上找爸爸/妈妈,同时也会在老师、教练、领导以及对自己特别关心的人身上产生这种投射现象。有了投射现象,本来应该有的良好关系是没办法建立的,特别在婚姻关系里面,投射现象会让两个人的分手过程变得冗长而痛苦。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李中莹亲密关系全面技巧》读书分享第二天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acjp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