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612762/48b9704bd3592e09.png)
《论文艺女青年如何培养女王气场》,最初看到这个标题,丝毫没有阅读下去的欲望,诚如作者丁小云在书中提到的流行文化批量生产的低劣产品,而这本书本身就是这么一回事。
随手翻两页,吸引我的也不过是在我目前知识储备量之外的“高级词汇”,还有诸多名家语言。作者在前两章还能围绕书目论述职场,可到了后来直接成了作者的情感专栏,这就有些不厚道了。
尽管如此,多多少少还是吸收了一些新知识,所谓开卷有益。
外在形象
身处在等级观念异常严重的职场中,得体的装扮应该尽可能中性化,这也不是说将自己当作男人一般,或者变成一个女汉子。
只是在穿衣搭配上弱化色彩和性特征,袒胸露背的做法实为不智之举,甚至影响升职加薪。
正如书中所言,外在形象就是一种社会包装,或者也可以说是一种伪装,通过高度自我压抑的方式去适应这个社会,进而争夺更多的资源。然后再把自己打扮的更加时尚一些,更加高贵一些,争取进入到更高的社会阶层。
职场里的穿衣打扮强调的是规矩,但规矩不代表死板,工作本就如此沉闷,如果再没有了一些乐趣,岂不无趣。时尚并不只存在于那些潮流街拍里,只可瞻仰无法模仿。不过确实,高端一些的时尚杂志,只能远观。重要的是在这之中学习到的理念,审美修为提高了,那不论是职业装还是日常休闲装都能驾驭地得心应手。关键还是要有清晰的自我认知,毕竟衣装打扮说到底是将不可捉摸的特质和修为物质化,它表达的是我们个人本身。
如果得体的装扮在不影响个人形象的前提下,反而能为自己的职业形象加分,何乐不为呢?
向内追求
对于这一点,度过大一的迷茫期后,我从大二以后就一直在做这件事情。既是向内,无外乎多读书,多思考,多自省,如若有更多的经历,则更是锦上添花。
要说读书的好处,又岂止一星半点。黄山谷曾说过:”人不读书,则尘俗生其间,照镜则面目可憎,对人则语言无味。”万变不离其宗,从古至今说法云云,其核心要义莫不是改变人内在的分子结构,分子结构是从微观上讲,延伸出来的便是心理结构、价值观念。最终因这些文化知识的涵养,改变一个人的眼界和格局。
而人的格局阔大了,在社会价值体系里自然往上流动,也顺应因果相生的道理。
梁实秋在《漫谈读书》中也提到,读书,不知不觉受熏染,脸上自然透露出一股清醇爽朗之气,同时在谈吐上也自然高远不俗。不读书,陷身于世网尘劳,困厄于名缰利锁,自然面目可憎,焉能语言有味?
读书多了,便不会对蝇头小利锱铢必较,心中少了戾气,多了几分平和和坦然。生活中遇到不如意或者没办法解决的事情,你读过的书会在无形中为你提供良策。
然而读书仅仅是输入,如果没有内化和输出的过程,无异于缘木求鱼。
大脑就相当于一个转换器,输入的文字在思考这个催化剂的作用下发生化学反应,最终输出的才是属于你自己的成果,它可以是你写下的文章,或者你的谈吐,甚至是你整体上的综合气质。
另外感受颇深的一点是作者在书中提到的表演这个说法,他说“你可以运用你的智力在他们面前表演,通过你的表演来达成你的目的,就想石勇所说的那样'表演是从古至今支配一个社会资源分配最核心最隐秘的精巧技术,它打造影响力、构造权利、操纵人的心理,是政治、商业、宗教的第一谋略'。”他还说,很多女孩进入成人世界后,之所以无力应对成人世界残酷的竞争和复杂的人际关系,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因为她们不擅长表演。
看到这里,我就一直在想,所谓表演莫不就是我们平日里嗤之以鼻的长袖善舞,是逢迎拍马,是阿谀奉承。
如若是这样,那也就不奇怪为什么将社会比作一个大染缸,大学生刚进入社会清清白白,两三年之后,则变得五彩纷呈。
而这个染色剂无非就是利益、金钱,每个人在这个竞争如此激烈的环境里为谋求生存,极力表演,直至面目全非。
其实也不尽然,看看《红楼梦》就知道了,林黛玉是最清世绝俗的,恍如临雪傲立的孤梅,不染纤尘。可她这样的性子没了庇佑注定在贾府中无法生存。机关算尽的王熙凤,贪欲太重害人害己,最终也落得香消玉殒,对她那样玲珑机智的人儿来说真可谓是可惜。而薛宝钗呢,曾有几年我尤其憎恶宝钗,但随着成长我也越发觉得,在诡谲多变的社会里生活,其实宝钗那样的女子才最是合适的吧。她处在黛玉和王熙凤之间,既不清高处于世外,也不曾害过人,说到底在所有的人和事面前,她所做的也不过是“明哲保身”四字,黛玉和王熙凤都是两个极端。
理清了这一点再来看表演这个说法也就不那么排斥了,关键是要心清如镜,在极端之间把握平衡分寸,否则只能沦落为被社会规则牵着走的可怜虫。
打破传统观念
是时候跳出那些传统道德和规矩对我们的束缚了,去做我们真正想做的事,不再被社会价值排序所左右。
美国波普艺术家汤姆·韦塞尔曼曾搞过一个“伟大的美国裸体”系列作品,在该系列作品中,你会看到一些“被简略到只剩下女性特征的女人,以其粗俗不堪的姿态和毫不掩饰的色情意味,成为流行的、可供消费的色情出版物中标准化了的美国裸体的象征。”这些作品告诉我们的是,一个人,一旦被操纵,就如同一个物品被反复生产,个性将被随意抹杀。
现如今虽然基本上已实现男女平等,但私以为这种平等还只是停留在社会活动层面,比如在爱情世界里,男权思想还是无法抹去的,这不是说女子要依附于男子,毕竟现代女性大多可以实现经济独立,这就跟阶级划分是一样的道理,话语权的根本因素只不过是资产的多少。也不是指女子就要大张旗鼓地追求男子,而是这种微妙的猎人与猎物之间的关系。
在这种关系里是很多针对女人的所谓的道德观念,以此来束缚住女人与生俱来的生命力和性活力,正是被这种传统的价值观桎梏,又加上缺乏男欢女爱的常识,很多女人才会在这场角逐中被伤害的体无完肤,我想到了木心说过的那句“偏偏是你的薄情,使我回味无尽。”看吧,传统意义里的好女人只会处于一个劣势地位,并由男人支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