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27793859/1be892c03c763064.jpg)
文/雨润心田
昨晚继续读《洗冤集录》,在《救死方》中看到一个抢救溺水者方法,原文如下:
“急解死人衣服,于脐上炙百壮。”
至于书中译注者,则这样简译:
迅速脱掉溺者的衣服,在肚脐上用艾叶炙一百灼。
看到这段简译时,我疑惑了,对于正常人来说,炙一百次艾绒,可以理解,但此时溺水者正处于黄金抢救时间,怎么可能炙一百灼?
或者肚脐上面有个穴位置叫(百壮),或者肚脐肚除了叫做神阙穴外,也叫百壮穴?
但好像都不是,于是请教了两位朋友,一位回答:没有百壮这个穴位,这里的壮,指的是剂量。另一位则回答:就是炙肚脐眼。
对于这三两个答案,我的直觉,这应该还是有误,于是上度娘搜索答应,可并没得到多大收获,又在书架上查找,同样没得到收获。
后来,又查到明代名医张景岳的《类经图翼》卷八中有这样一句话:在神阙穴行隔盐炙,若炙至三五百壮,不惟愈疾,亦且延年……
至此依然得不到答案,于是我换了一个思路,查古字典,看看字典是怎么解释这个“壮”字的。
里面关于“壮”字,有几种解释,加强,雄大,有劲,厉害。除此之外,还有一种解释:中医艾炙,一灼也叫一壮。(这里可以把一灼理解为一次。)
从这句看,《洗冤集录》的译注者这样简译:“在肚脐上用艾叶炙一百灼。”原文字面就是艾叶炙一百灼嘛。
看到这,我恍然:哦,原文中的这里的“于脐上炙百壮。”准确意思应该是:当溺水者被捞救起来之后,要迅速把他(她)的脱衣服,然后用艾绒不断炙其肚脐位置。
在这里的“百”字,就是一个概念。比如说,我去你家百次了,并不意味着我就是真的去你家整整一百次。假如感觉去你家的次数更多,那么这个数量表述就是:我去你家千次,万次了。
当年,一赤脚老中医说过,当你读得下《易经》或者读得下佛经,读到一定程度,真正了解其义,之后,其他任何书籍读起来就丝毫不费力气。
后来我才明白,真正能读得下(不等于真读得懂)易经佛经者,基本都善于触类旁通,闻一知十。
为什么有人学习一个知识点,就真的只是只学到一个知识点?而有的人虽然同样只是学了一个知识点,但他(她)却因此懂了更多的东西?追其原因,就在于这个人是否懂得融会贯通。
再比如甲读到这个“马”字,其知识点就只是认识“马”就是“马”。
而有悟性的 乙,则还会顺着这个“马”字,学到诸如“飞黄,白义,山子”……这些全是马的别称,继而又会明白,原来形容人事业发达的成语“飞黄腾达”,就是描述骏马奔腾时的样子。
但乙这样的悟性,与丙相比,也不值得一提,因为丙读到的,是把字面化作意境。
大师倪海厦也曾讲过(大概意思):你这次读这本书是中文版的,里面有个“马”字,你懂了,但是当你一本英文书,里面有个“horse”,只有当你读懂了后,才知道原来马就是horse,horse就是马。可是当你又读到用其他文字写的书,你又得去重新认识这同一匹“马”。但是,假如你懂得把这匹“马”化作一幅形象,那本书不管用什么文字写的,马的样子都在那,骗不了你。
同样一件事,因人不同,许多时候,结果必然不同。同样读一本书,因阅读的人悟性不同,所以每个人的收获也必然有所不同。
读书如此,做人亦如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