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范》是李世民的重要著作,是一部散文集,包含十二篇文章,理解其中的历史意义、当代意义,以及运用到企业管理之中,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从中找到他的领导艺术,用于指导公司内部的管理工作,采用段评的方式,分别从三个角度分析提炼。
本篇为第三篇“求贤”部分,按照先原文,后面备注“段评”进行解读。
国家的辅佐与治理,必然需要忠诚贤良的人才。如果能任用合适的人,那么天下自然能够得到妥善的治理。因此,古时的尧帝命四岳举荐贤才,舜帝则提拔了八元八恺,以此成就了他们自身恭谨无为而天下大治的崇高境界,也为他们钦明之道的实现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士人生活在世间,贤能之人树立自己的名声,他们常常像收敛翅膀的鸟、隐藏鳞甲的龙一样,静待风云际会之时;他们怀揣奇才异能,期待着能够遇到明君重用的机会。
段评:
1)历史:历史证明,国家兴衰系于人才,尧舜因任用贤良而达至治世,彰显人才对国家治理的重要性。
2)当代:当代社会,国家与组织的强盛同样依赖于人才战略,选拔任用忠诚贤能之士,是实现持续发展的关键。
3)企业管理:企业管理中,人才是核心竞争力,企业应积极发掘并重用贤能之士,如鹰击长空、龙跃浅滩,共谋企业辉煌未来。
所以,明智的君主会广泛寻求俊才和贤能之士,不辞辛劳地遍访英才,即使是身处卑微、被忽视的人才也不放弃。从前,伊尹曾是有莘氏的陪嫁奴隶,吕望则是一位在渭水边垂钓的贫贱老人。管仲曾被囚禁在囚车之中,韩信也曾在逃亡中困顿不堪。但商汤并不因为伊尹的出身卑微而感到羞耻,周文王也不以吕望的贫贱捕鱼为耻,最终他们都能得到重用,为国家的治理出谋划策。伊尹在景毫向商汤献上治国方略,开启了殷朝的辉煌;吕望则手持旌旗在牧野之战中指挥若定,帮助周朝建立了昌盛的基业。
段评:
1)历史:历史上,明智君主广开才路,不拘一格,如商汤用伊尹、文王识吕望,成就霸业,彰显人才跨越出身的价值。
2)当代:当代社会,领导者应秉持开放包容的人才观,不拘一格降人才,激发社会创新活力,推动国家与组织发展。
3)企业管理:企业管理中,人才是企业发展的根本动力,应广开才路,重视发掘并重用各类人才,无论其出身背景,共同推动企业繁荣。
齐桓公之所以能成就一匡天下的霸业,实则是依靠了管仲的谋略;汉朝能够统一天下,建立强大的国家,也是依赖于韩信等贤才的智谋和勇武。
段评:
1)历史:历史上,齐桓公霸业与汉朝统一皆因重用贤才如管仲、韩信等,证明人才是成就伟业的关键。
2)当代:当代社会,国家与组织的强盛仍需依靠人才的力量,重用贤能之士是持续发展的关键。
3)企业管理:企业管理中,人才是企业成功的基石,发掘并重用贤能之士,是企业实现战略目标的重要保障。
正如船只在航行中跨越大海,必须依靠桨橹的助力;鸿鹄要翱翔于云霄之上,也必须凭借它强健的羽翼。同样地,帝王治理国家,也必须借助贤能之士的辅佐。因此,虽然求贤的过程可能艰辛劳累,但一旦得到贤才并任用他们,治理国家就会变得轻松自如。再多的珠宝黄金,如十二辆车子装载的明珠照亮车道、堆积如山的黄金,又怎能比得上众多贤士的汇聚、一位贤才的重要性呢?这正是求贤之道的可贵之处。
段评:
1)历史:历史证明,帝王治国如舟行海、鸟飞天,必赖贤才辅佐,求贤虽艰,得才则治国有道,珠宝难及贤士之贵。
2)当代:当代社会,人才是国家与组织发展的核心动力,求贤若渴,得才则兴,人才的价值远超物质财富。
3)企业管理:企业管理中,人才是企业最宝贵的资源,求贤之路虽长,但得贤才则企业兴旺,人才的价值无可替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