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李世民,在中国历史皇帝中,其文治武功可以说无人企及。
李世民从小跟随父亲从军打仗,有着丰富的军事经验,练就了武能安邦的本领。可遗憾的是,他读书不多,缺少文能治国的资历和经验。但是,他有雄才伟略,有着帝王范儿,他登上帝位,迅即表现出非凡的治国安民的才能。
他率先垂范,用礼仪来规范君臣的行为;眼能明辨是非,智能甄别贤愚;安定百姓,统御天下,使乾坤运于股掌之间。
他是这样表现帝王范的:
编篡治国纲要
唐太宗李世民命于著名谏官魏徵及大臣虞世南、褚遂良、萧德言等从先前历代帝王治国资政的史料中撷取有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精要,汇编成《群书治要》,这本书奠定了“贞观之治”的思想基础,是“用之当今,足以鉴览古今;传之来叶,可以贻厥孙谋”的治世宝典。
以民为本
唐太宗李世民常说:“民,水也;君,舟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因此,他为了使国家长治久安,在制定了“抚民”国策后,采取了多方面的发展生产,恢复经济的安民措施,其中以重农措施尤为得力。同时,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这些都充分显示了他作为一代帝王深邃的智慧和谋略。
不拘一格用人才
唐太宗李世民看到了个人力量的不足,充分认识到君王如石,臣如匠,方有美玉问世。作为帝王的他,深谙此理,因此,他善于用人和纳谏,主要有房玄龄、杜如晦、魏徵、长孙无忌等能臣。
李世民每次出征,房玄龄都跟随左右,每攻下一座城池,其他人争夺珍宝,只有房玄龄到处收罗人才。房玄龄和将领来往甚密,和将领约定誓死效忠李世民。房玄龄协助太宗平定天下和治理国家,是杰出的唐代名相,为唐帝国的统一立下了功劳,为“贞观之治”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著名谏官魏徵主要是校正唐太宗的错误,查漏补阙。太宗在位二十余年,魏徵一人所谏200余事,数十万言,皆切中时弊,对改进朝政很有帮助。
唐太宗所用能臣,有参与初唐开基,有随征平定天下,有帮助夺取皇位,有为唐王朝扫平边陲,有的治理天下……他对人才的使用和领导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以法治国
唐太宗在施政方面与秦始皇有着显明对比,秦始皇乱拘人身,严法苛刑,杀人尤恐不多,实行暴政是治标。而唐太宗治本,治世抓人心,加强道德和法制教育。他执法不独断专行,施行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三个政府机构之间三权分立,互相监督的政治管理制度。规定法令甚至包括自己的旨意都需要经过门下省审查副署后方可生效发布。规定死刑需要三复奏(外地五复奏),复审批准后方可行刑。作为一个封建皇帝,法制观念如此之强,实在令人佩服!
重视礼仪教化
唐太宗制定礼仪制度教化人们正君臣、明贵贱、美教化、移风俗,形成尊儒崇经的文化风气。礼仪制度影响了人们的行为活动,协调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使人们自然而然地接受一种有利于上层阶级的思想,接受被统治的现状,从而达到稳定社会的目的。贞观四年,全国判死刑才29人;贞观六年,全国死刑犯仅390人。太宗审查时,令390个死刑犯人回家过年,待来年秋收后受刑,结果390人均准时返回,无一人逃亡。可见,礼仪教化已深入人心,民众臣服统治,不予反抗。
一个封建社会的皇帝,能够制定鉴览古今、贻厥孙谋的治国方略,能够做到以民为本、以法治国、以礼教化民众,实现“贞观之治”的太平盛世,实在是历史上皇帝的典范。他的作为,既使对现代人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有着学习和借鉴的意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