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一见孝公,说之以帝道。帝道就是五帝之道(尧舜之道),就是公天下之道,故有禅让之事。
二见孝公,说之以王道,就是夏商周三王之道,虽然也跟帝道一样行仁义,以德服人,但为“家天下”之道,故传位给子孙,而不禅让。商汤、周文王都是积德累善数十百年,才取代前朝。
三见孝公,说之以霸道,就是“假借仁义”以行道,就是打着“仁义”的幌子,如春秋五霸,他们虽是自私自利,但能够以理服人。
四见孝公,说之以强道,不需要打着“仁义”的幌子,只要我强,我想打谁就打谁,可以不择手段。
秦孝公最后喜欢的是强道。但商鞅也说了,行强道,就不可能像商、周那样国祚长久了。秦朝统一天下之后,只维持了十四年,跟商(400年)、周(800年)确实不可同日而语。
——————
商鞅分别以帝道、王道、霸道、强道试探孝公,目的何在?商鞅自己想做的不也是强道吗?那他为什么要绕圈子去试探秦君,他不怕失去机会吗?
商鞅不是来“要饭”的,他是来寻找合作伙伴的。他需要通过试探,去确定秦孝公是个什么样的人,能否坚定下去。然后再决定是否跟他干。那个年代,君王在选择人才,人才也在选择君王,此国无缘,再到别国。对于有着大才的商鞅来说,这点自信还是有的。
其实商鞅来秦国之前,看到秦孝公的求贤令,已经有点感觉,因为孝公把真实的自己显示出来,不自欺,不欺人。见面后,商鞅又一步步求证,一旦合拍,就成了终生信任的伙伴,成为历史上的一段君臣佳话。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