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诸子百家
与朋友聊《论语》

与朋友聊《论语》

作者: 玉堂中医 | 来源:发表于2017-06-29 06:48 被阅读132次

    在生活中,很多学问都来自于观察。比如昨天,到了杭州,与一个朋友聊《论语》,从一个观察者的角度,看到了一些比较能够切入实践的方法。

    以前写过这样一句话,从书本上了解这个知识,不代表你学会了,你学会了不代表你懂了,你懂了不代表你会运用。从文字层面上了解到的理论,到具体的实践是有差距,而这个差距来自于我们把理论理解错了。

    《论语》第一篇讲:“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从现实生活中,就会发现,那些正在高考备考的同学,每天都在学习,实践,可是真的悦么?像现在在特大城市的小孩,也都在学而习之,内心真的悦么?

    我觉得这个时候,要行有所不得,则反求诸己,就是思考,这句话是不是给理解错了?

    查看古人的注解,发现有一种说法是这么解释的,学就是效法,模仿的意思,习就是通过犯错来进步。

    也就是父母如何为人处世,孩子就会模仿父母如何为人处世。父母如何察言观色,孩子就会模仿父母如何察言观色。父母如何能说会道,孩子就会模仿父母如何能说会道。

    当还是开始模仿父母,或者模仿周边的人的各种技能后,就会下意识用这种技能去实践,产生了好的效果,自然就会产生悦,产生不好的效果,自然会去纠正。也就是说这个学习并不是学习的是文献书本知识,而是学习如何说话、如何做事、如何为人等生存生活必备技能,是由一个家庭环境、周边环境、社会环境等相互影响所造就。这也是现代教育所缺少的一面。

    子曰:“巧言令色,鲜仁也!”

    这句话,也需要透过现实生活来观察。

    一个男孩爱上了一个女孩,为了追到这位女孩,花钱买了很多礼物送钱,同时还要哄女孩子开心,运用了各种花言巧语,最后把女孩子追到手了。如果此时按照这条评论,就说这个男孩,真是巧言令色,以后那女孩可能会吃亏的。

    而在生活就会发现,人本身就是具备花言巧语的潜质,不用教都会。因此有一段时间,我对孔子这句话深感怀疑,后来我发现自己似乎理解错了。

    当我们去评判一个人花言巧语的时候,往往是我们自身不仁。当别人对我们花言巧语的时候,往往是有所诉求,此时是否应该体现仁性?

    因此,理论与实践的差异在于我们自身理解错了理论,所以无法去实践。通俗的说就是,知道了做不到,其实等于不知道。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与朋友聊《论语》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anpc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