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缺爱”的孩子往往都会叛逆

作者: 诺博中考集训基地 | 来源:发表于2018-05-22 10:02 被阅读188次

    叛逆的孩子,往往是因为“缺爱”

    生活中,我们总会听到家长们谈到自己的孩子年龄越大,就不似小时候的乖巧可爱了,总是逆着父母的想法,反正说什么都不听。

    通常,家长们认为这种不懂事,是孩子的叛逆。生活中,我们总会听到家长们谈到自己的孩子年龄越大,就不似小时候的乖巧可爱了,总是逆着父母的想法,反正说什么都不听。

    家长是否换位思考过,孩子“叛逆”背后的真实原因?

    上周观看了一部新上映的电影《米花之味》,讲述的是傣族乡间的留守儿童与返乡母亲的故事。影片中的“米花”是当地一种象征团圆、祈福的传统食物,香香脆脆的,它一般由两个人共同炸制,也是暗示了母女二人的关系。

    虽然这是一部关于留守儿童的社会题材,但是片中的女儿楠吭也正处于青春叛逆期,影片巧妙地用一种调皮、轻松、幽默的方式解读了母女二人由陌生、疏离到互相理解、和解的心灵故事,非常贴近我们的日常生活。

    妈妈叶楠回家的第一个晚上,女儿楠吭略显羞涩,躲在被子里不肯出来见妈妈,“还是听声音好一点。”

    女儿内心是想念妈妈的,但是长期缺少妈妈的陪伴,习惯了电话那头传来的声音,心灵的距离却变得疏远。

    月黑风高,村里的孩子们夜不归宿,聚在寺庙门口的台阶上低头玩手机游戏,原来是蹭寺庙的WIFI。最后,妈妈叶楠干脆关了电闸,说:“佛祖要睡觉了。”

    看到这一幕时,我都有些诧异了。寺庙原来是有WiFi的,不过也变成了孩子们消遣的游戏室。

    女儿被迫跟着妈妈回家后,睡前母女斗智斗勇,“抢”手机,妈妈卸载手机上所有的游戏......这种事情时常发生在现实生活中。妈妈觉得,女儿变得只喜欢玩手机,不愿意与妈妈说话了。

    当女儿楠吭在学校里和男生起了争执,结果把人家男生打伤到医院。妈妈火急火燎地赶到医院后,不仅认错了女儿,还被女儿骗走,而对她打架一事毫不知情。

    长期缺少妈妈的陪伴和教育,女儿已经很了不起地学会了一项“社会技能”,自己还被耍得团团转。可见,太久没有相处,对女儿甚是不了解。

    后来,她渐渐发现女儿不像小时候那么乖巧可爱了,还染上了一身的坏毛病:驼背、贪吃、不讲卫生、爱撒谎、不用功读书、沉迷手机游戏、和同学起争执......

    她感到很无奈,女儿明明在学校遇到了很多事情,对她只字不提,一回家却和外公有说有笑的。她只会质问孩子的外公:为什么孩子会变成这样?你是怎么管的?

    直到有一天,楠吭半夜偷走寺庙的香火钱,跑出去通宵上网,妈妈开车寻到了网吧前。通常看到这一幕,妈妈都会冲进去,强行扯出女儿,与女儿大闹一场。然而,影片中的妈妈叶楠一声不吭,在网吧外的车里守了一夜。

    不难看出,妈妈非常内疚,她开始反思自己是不是不够关心女儿,从小就没有给予她完整的爱和教育。

    第二天早上,女儿从网吧出来,看见守了一夜的妈妈,虽然不说话,却一直偷看妈妈,说明孩子内心产生了愧疚。

    全片的点睛之笔来自影片的结尾,母女二人走进古老溶洞,在洞中翩翩起舞,为亡灵祈福。万籁俱寂,母女的舞蹈仿佛融入到大自然之中,是那么的和谐、美好。

    亿年溶洞,通往心灵深处,这也正是影片魅力所在一方面,代表着母亲对女儿的爱和陪伴,另一方面,让我们思考:现实生活中子女与父母之间存在的问题。

    很多家长惯用成年人的思维看待孩子,认为“小小少年很少烦恼”,毕竟现在的生活不愁吃不愁穿。

    女儿楠吭的叛逆,其实是长期“缺爱”导致的。长年在城市打工的妈妈会把钱、新衣服和国外品牌零食寄到乡下,以此弥补心中对女儿的内疚。可是,在女儿在成长中,物质上的满足远远不能弥补“人之初”最本真的爱。

    孩子一天天长大,也会有成长的烦恼,会出现焦虑、彷徨,甚至变得乖张孤僻。因为长期缺少父母的关爱和教育,在成长的压力下,他们学会了用自己的方式“照顾”自己,用自己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往往,家长看到孩子跟自己想象得不一样时,就认为孩子叛逆。

    叛逆,它不是什么洪水猛兽,而是成长必经的阶段。

    人的一生至少会经历两次逆反期,一次是幼儿逆反期,二次是青春逆反期。 

    第二次逆反期,即最常见的青春叛逆期,处于12~18岁之间,也是孩子独立人格和思维方式的形成期。孩子有自己的观点,家长应该学会接纳、理解、沟通和引导。

    青春叛逆期的孩子容易偏激、走极端,即使平时很“乖”的孩子也会做出格的事情。我们经常听到“熊孩子放火”“熊孩子杀人”的新闻,层出不穷。古人说过“苟不教 性乃迁”,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

    演员吴镇宇在《爸爸去哪儿2》节目中曾说过,在这个世界上,没有其他人的爱能比得上父母的爱,尤其是在你受伤的时候或者是有什么困难的时候。

    当我们决定带他们来这个世界的时候,就意味着我们承担了这份责任,也应该给予他们更多的爱,给孩子一个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与叛逆期孩子沟通的三大原则

    (一) 避免两极教育误区

    家长应辩证看待孩子的青春叛逆期,该阶段是孩子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其个性和创造性都恣意升腾,肆意张扬;同时,由于孩子身心发展、所受教育的局限,他们形成的诸多想法并不成熟甚至偏激,这就需要靠外界教育正确引导孩子。但在现实的教育中,一些家长却很容易陷入教育两极分化的误区。

    误区一:全面打击。有的家长面对孩子的叛逆言行,如顶嘴、不听话等,大为恼火,觉得不把孩子的这股“邪劲”压下去,孩子就有可能变坏。于是家长 采取了强硬的措施,非打即骂。渐渐地,孩子表面上恢复到以前那个言听计从的“乖孩子”,实际上,已关上心灵深处那扇与父母交流的大门。

    误区二:放任自流。在现实中,一些家长面对难教的孩子,在几度管教而无多大起色后便失去了信心,开始对孩子放任自流。此时,无论孩子的言行、想法怎样,家长都不再过问、指导。久而久之,孩子受到不良影响,行为发生偏差,待家长懊悔时,才发现已耽误了孩子的一生。

    (二)下放权利给孩子

    孩子进入青春叛逆期后,格外渴望得到外界的认可和尊重。所以,家长要注意对他们下放各种权利,以帮助孩子从不谙世事向成熟过渡。

    自主权。“你应该”、“你必须”、“你懂什么”诸如此类的话是不少家长的口头禅。建议家长们面对叛逆期的孩子尽量少说这样的话,内心深处认为自己已是大人的孩子是不会接受这种命令的口吻的。

    发言权。“考不上大学就去扫马路”等话语,不少家长都对孩子说过,虽然是为了孩子好,但他们的耳朵已经长茧,叛逆期的他们对这些话可以说是“百毒不侵”了。这时家长应少说多听,了解孩子到底在想什么。

    支配权。这个时期的孩子渴望拥有自己的小天地,所以,家长不要自作主张,将孩子的时间按自己的意愿排得满满的,要将时间交由孩子自己去安排,对安排的不合理处,家长再以商量的口吻提出建议,千万不要全盘否定孩子。

     表决权。家中的一些大事,如搬家、买房之类的,不妨同孩子商量一下,考虑一下孩子的感受,征求孩子的意见,有着民主氛围的家庭,孩子一般能主动向父母靠近。

    隐私权。孩子在进入初中后,一些家长发现,以前经常跟自己说心里话的孩子变得不太爱搭理自己了,孩子开始有了自己上锁的日记本、私人信件。徐教授称,如果孩子实在不愿同家长交流,也不必过于强迫,尤其是不要偷窥孩子隐私,尊重孩子的同时也为自己赢得了尊重。

    (三)亲子沟通有技巧

    对于叛逆较明显的孩子,有几条比较实用的亲子沟通技巧。

    尊重孩子。家长不要老是盯着孩子的弱点,不要拿孩子的短处同别的孩子的优点比较。在与孩子接触时,家长应尽可能多找孩子的优点,并多鼓励,减少孩子对家长的抗拒心理。

    换位思考。家长也是从青春叛逆期走过来的,只是没有现在的孩子表现得明显,所以面对孩子令人不解的行为,不妨换位思考,想想孩子为什么会这样。有了共鸣后就会理解孩子,能找出问题的症结。

    忌从学习入题同孩子交流。家长不要老以学习成绩入题,这样只会让孩子心有压力,怀疑家长交流的动机。交流时,家长可以从家事入手,将孩子的情绪稳定下来后,再谈正事。

    稳定情绪。家长带着情绪去教育孩子,肯定是不理智的,会导致孩子愈加抗拒。所以,家长在急躁、心烦、不冷静的时候,不要教育孩子。待冷静后,再去同孩子交流。

    允许孩子犯错。这个阶段正是孩子形成主见的关键时期,小错肯定难免,所以,家长应该允许孩子犯一点错、吃点亏,不要过分束缚孩子的手脚。同时,家长是孩子最好的榜样,叛逆期的孩子模仿能力强,家长的良好言行能给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

    如果父母的教育能做到这样,再叛逆的女儿也会和自己的父母成为朋友。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曦_12b4:在这个世界上,没有其他人的爱能比得上父母的爱,尤其是在你受伤的时候或者是有什么困难的时候。 赞赞
        艺浩艺术
      • 紫罗兰_蒙_自由职业:【爱】是一切成功不变的砝码!学会【爱】的方式方法的确很重要!
        我们每个人的一生都在学习中摸索成长!
        :blush::blush::+1::+1::+1::+1::+1::+1::+1:

      本文标题:为什么“缺爱”的孩子往往都会叛逆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atgd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