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想法教育今日看点
跟孩子道歉不用这么拼命吧?

跟孩子道歉不用这么拼命吧?

作者: 山西优博教育 | 来源:发表于2016-08-15 16:59 被阅读186次

    《行之有效的正面管教工具》是一本现实案例与理论完美结合的书籍,书中不但可以找到《正面管教》中的理论,更可以通过妈妈们现实中遭遇的困扰以及完美的解决方式更深入地理解理论。对于“正面管教”的初学者,甚至是一些身陷“理论死海”,无法结合实际的教育研究者,都有着“一语惊醒梦中人”的神奇功效。

    然而,孟子曾经说过,“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看着书中的个别案例,实在有一些牵强附会的感觉。下面列出个人观点,希望能够高人指点一二。


    “问题”出处

    上文提到的“牵强附会”来自于书中的第八章——“向孩子承认错误的4个R”。

    编者首先在导读部分,向读者介绍了“4个R”的概念:

    “向孩子承认错误的4个R”是以英文字母R开头的四个步骤,简单而有效,可以帮助家长和孩子从问题中恢复,并解决问题。

    Recognize 承认。家长意识到自己在错误和问题中的责任;

    Reconnect 连接。通过拥抱或其他形式,先和孩子产生连接;

    Reconclie  和好。道歉或和解;

    Resolve   解决问题。

    继而,编者引用了几个家长遭遇的实例以及相应的解决方式。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黄小琳妈妈”写的“小恶魔变小天使”。

    图片来自网络

    故事描述了“黄小琳妈妈”去异地参加培训期间三岁的女儿给她带来的麻烦。比如,在吃午餐时,将快餐盒中的牙签反复扔到其他乘客的头上;在教室中,“意犹未尽的果果抓起我喝了一半的矿泉水,直接往地板上倒,一边倒还一边哈哈大笑。”

    为了强调“正面管教”和“4个R”的的功效,“黄小琳妈妈”做出了和之前完全不同的举动:“我迅速回想在这件事情中,我自己错在哪儿——我没有把喝了一半的水瓶盖拧紧收好。于是,我蹲下来,平静地抱住果果:‘宝宝,妈妈没有把喝过的水瓶盖拧紧收好,对不起。’……”

    面对“黄小琳妈妈”的处理方式,作者甄颖老师显然是赞成的——“在没有指责也没有娇纵的态度中,小琳承担起自己的责任,简洁而真诚地告诉孩子妈妈的责任:没有拧好瓶盖。接下来,母女俩共同关注解决方法,就容易多了。”

    在后文中,甄颖老师又再次强调了父母承认错误的必要性——“通常,只要发生问题,所有参与的人,都有或多或少的责任。”


    “4个R”并不是问题

    关注儿童教育的我从未怀疑“正面管教”的效力。甚至在完整地阅读了黄小琳母女故事的全部内容之前,我就很清楚,妈妈是为了更好地和女儿沟通,才积极地去寻找自己的错误,并主动承认它。

    “4个R”之所以能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其关键在于充分地体现了父母和孩子间的平等关系。孩子通过父母的道歉,可以更加直接地体验父母的尊重以及双方的平等。这样的感觉,对于孩子而言绝对是最为渴望的,同样更是双方正常交流的有力保障。

    所以,父母用于承认错误的“4个R”并不是问题,甚至我们可以断言,正确地使用“4个R”是正面管教的一条经典方法。


    关键在于是否“正确”

    正如上文所述,“正确地使用“4个R”是正面管教的一条经典方法。”既然问题不在“4个R”本身,那我们就应该把注意力集中在家长是否“正确使用”了它。

    结合“黄小琳”母女的案例,我们应该认真思考一下,“未将瓶盖拧紧”在孩子的“不良行为”中需要承担多少责任?“黄小琳妈妈”是否应该因此蹲下主动承认错误?

    “正面管教”教给我们最重要的是“和善而坚定”!何谓“和善”,是尊重,是对孩子尊重,也是对家长自己尊重!如果因为瓶盖没有拧紧就要为“孩子洒水”的不良行为负责道歉,那是否也应该追溯到“买这瓶水”的责任呢?这样的“道歉”是尊重自己的行为吗?这难道不是教给孩子“找借口”、不负责的另一种“更好看”的方式吗?

    图片来自网络

    当然,我一点儿也不怀疑这样的方式可以让孩子立刻听进去家长接下来的“建议”,更不质疑是否能缓和亲子关系,但是正如“正面管教”核心的思想所述——家长如此这般努力寻找自身错误,能否长期有效地促进良好的亲子交流呢?我们之所以推崇“正面管教”不就是为了可以达到“长期有效”的状态吗?


    隐患

    甄颖老师说的不错——“只要发生问题,所有参与的人,都有或多或少的责任”。

    问题是,我们在和孩子的交流中如此清晰地划清界限,是否会有如下的隐患呢?

    1、喜欢推卸责任:

    如果家长总是积极地寻找自己在“问题”中的错误,肯定会有所收获。而这样的“收获”总被当做家长与孩子沟通的桥梁,是否会让孩子加入帮家长找“错误”的行列或者产生等待家长承认错误的惯性思维?更可怕的是,在这样的氛围中养成习惯后,孩子在同其他人交往中,是否也会主动寻找他人的错误?

    图片来自网络

    2、容易背负罪恶感:

    虽然这条看似和上一条完全相反,但我相信不同性格和成长环境会造就如此两种极端的性格。

    由于孩子在同父母的交往中,体验到了他人承认错误后“美好”的感觉。并且在这样的经历中,加深了“道歉”会使事态变得更加好处理的印象。当孩子同他人交往遇到麻烦时,是否也会习惯性地用“道歉”的方式博得对方的合作,甚至由此发展成自卑和自闭的情感?我相信这都不是家长乐于见到的。

    图片来自网络

    对以上这点我深有体会。在半年之前,我无意中发现妮妮染上了“道歉”的毛病。当然,刚开始,我还挺高兴,认为这是“谦卑”的传统美德。能在与他人交往中发现自己的问题,实在是常人难以做到的。

    但随着进一步观察,我发觉妮妮所谓的“道歉”只是为了让同伴继续和她玩。无论是谁制造了事端,在妮妮看来,唯有承认错误才能挽救事态不继续恶化,唯有承认错误才能让朋友和他接着玩下去。在这样的动机下,妮妮“抓紧时间”道歉,唯恐失去朋友。

    但即使是这样的努力,也不会让友谊变得“地久天长”,这样的道歉变得愈加频繁和诚恳。妮妮也在道歉中备受伤害。


    孩子需要“正确”的道歉

    综上所述,虽然家长应该坦诚相待,不回避、不拒绝承认错误。但只有正确的道歉才是对双方的尊重。为了快速解决问题,就盲目、全神贯注地寻找自己的“错误”,无论是对自己还是对孩子都是不负责任的行为,关键是这会导致孩子更加迷惑,易推卸自身责任。

    家长积极地寻找自身错误的态度是没有问题的。曾子还曾说过“吾日三省吾身”,如果家长可以秉持这样的态度,当然会有益于改善亲子关系。但需要注意的是,家长应该用一些标准去衡量自身的行为是否构成了“错误”,或者在孩子接下来的不良行为中应该负担多少责任。

    依我看,家长行为的衡量标准至少应该有如下两条:

    1、客观:家长的行为切实存在。这是尊重事实的基础。不是孩子的编造、更不是家长的杜撰。换句话说,不能“因为道歉而道歉”。家长的行为是已经发生的历史,是孩子目睹的现实。家长为了让孩子听从“接下来的建议”去改正错误而去编造自身的错误,本身就是一个可笑的错误。

    2、直接关联:正如“黄小琳妈妈”一样,很多家长为了改善亲子关系,刻意放大自身的“错误”,本以为会给孩子留下积极反省自我的良好印象,结果有可能让孩子更加困惑——为什么大人要为自己的错误埋单?是不是别人可以为自己的错误负责?


    “正面管教”的方法有很多,或许直接找到完美的、对症的“疗法”很困难,需要长时间的摸索和积累。但是铭记原则,按原则办事并不是难事。什么是“原则”——和善而坚定!既尊重孩子,也要尊重自己。

    替孩子问一句——“妈妈,你真的错了吗?”

    图片来自网络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跟孩子道歉不用这么拼命吧?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avys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