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04年,楚军把刘邦围困在荥阳。刘邦很慌,与谋士郦食其商量如何打破僵局。
郦食其建议:
昔汤伐桀, 封其后于杞;武王伐纣,封其后于宋。今秦失德弃义,侵伐诸侯,灭其社稷,使无立锥之地。 陛下诚能复立六国之后,此其君臣、百姓必皆戴陛下之德,莫不响风慕义,愿为臣妾。德义已行,陛下南 乡称霸,楚必敛衽而朝。
意思是,当初商汤讨伐夏桀,封夏朝后人于杞国。周武王讨伐商纣,封商朝后人于宋国。如今秦朝丧失德政,抛弃道义,侵伐诸侯各国,消灭了六国的后代,使他们没有一点立足的地方。陛下果真能够重新封立六国的后裔,使他们都接受陛下的印信,这样六国的君臣一定对陛下感恩戴德,无不归顺,仰慕陛下道义,甘愿做陛下的臣民。这样,随着道义的施行,陛下就可以面南称霸,楚王一定整好衣冠恭恭敬敬地朝拜。
这个建议,我们现在看觉得比较扯淡。就像传销的口号一样:零风险,高额回报。可刘邦就是同意了,传令刻制印信,准备向世界彰显自己的爱心,并以此征服世界。
太祖曾说,枪杆子里出政权。靠道义,只能完蛋。
偏偏张良刚好这时候出现了。他来找刘邦唠嗑,刘邦一五一十给他说了这个博爱的策略。张良听后人都不好了,直言刘邦的事业要完蛋了。用足足八大理由,点了没帮助加反对:
昔汤 、武封桀 、纣之后者 ,度能制其死生之命也 ;今陛下能制项籍之死命乎 ?其不可一也 。武王入殷 ,表商容之闾 ,释箕子之囚 ,封比干之墓 ;今陛下能乎 ?其不可二也 。发巨桥之粟 ,散鹿台之钱 ,以赐贫穷 ;今陛下能乎 ?其不可三也 。殷事已毕 ,偃革为轩 ,倒载干戈 ,示天下不复用兵 ;今陛下能乎 ?其不可四也 。休马华山之阳 ,示以无为 ;今陛下能乎 ?其不可五也 。放牛桃林之阴 ,以示不复输积 ;今陛下能乎 ?其不可六也 。天下游士 ,离其亲戚 ,弃坟墓 ,去故旧 ,从陛下游者 ,徒欲日夜望咫尺之地 。今复立六国之后 ,天下游士各归事其主 ,从其亲戚 ,反其故旧 、坟墓 ,陛下谁与取天下乎 ?其不可七也 。且夫楚唯无强 ,六国立者复桡而从之 ,陛下焉得而臣之 ?其不可八也 。
总的意思是,做这个决定的前提条件是有一个打十个的实力。汤武实力碾压桀和纣,打赢了,再给其后代好处,以显示道义;你刘邦能打败项羽吗?显然不能,现在实行这种道义只会适得其反。身边的游士因为追求不到功名而离开,就没有辅助的人才了;诸侯拿到分封后,说不定因为项羽的强大而又重新屈服他,你怎能统治他们。这是百无一利的事情。就像对手比你身强体魄,你四肢健全,还有赢的希望。可你非要自残。
刘邦正在吃饭,听完张良的八大反对理由后,饭都喷出来了,破口大骂郦食其混账儒生。
郦食其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郦食其。他出生于宗族世家,后面家道中落,曾经的职位是门卫。早年喜欢读书,是个孤傲不驯的人,被人称为“狂生”。也是个酒鬼,高阳酒徒说的就是他。追随刘邦的时候已经六十多岁了,这么大年纪,能在刘邦身边当谋士说明真的有两把刷子。看他的功绩:在反秦时,刘邦举棋不定,为其指出攻陈留之方向;荥阳失守后,建议刘邦再次出兵收复,占有敖仓的粮食,堵住太行交通要道;游说齐国,让其成为属国等等。
自以为能效仿当时的汤武,分封诸侯,企图用道义削弱项羽的势力。却不想到此一时彼一时。刘邦当时听到这个建议,没想那么多。可能觉得只是个印信而已,能让他们感恩戴德,给他们也罢,也许能让各诸侯心向着我。什么道义能使项羽顺服这种话,他是不信的。郦食其这么说是为了渲染自己的建议。
这种依样画葫芦在历史上屡见不鲜。比如共产党早期的战略是“以城市为中心起义”,就是模仿俄国十月革命通过中心城市的武装起义夺取政权。三大起义,八一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广州起义,目标都是集中攻打大城市,结果都失败了。这是由于忽略了实际情况,片面地复制苏联的成功模式。想占领城市,拥有商业、工业资源,以此为根本往外扩张。忽视了国内城市,尤其是大城市防守的严密,是敌方力量的集中区,而自身力量又不足,最终导致失败。
荀悦
汉献帝时的荀悦说:
夫立策决胜之术 ,其要有三 :一曰形 ,二曰势 ,三曰情 。形者 ,言其大体得失之数也 ;势者 ,言其临时之宜 、进退之机也 ;情者 ,言其心志可否之实也 。故策同 、事等而功殊者 ,三术不同也 。
确定策略、决定胜负的要则有三,一是“形”,二是“势”,三是“情”。所谓“形”,是指大致对成功与失败、优势与劣势等现实情况所进行的衡量对比。所谓“势”,是指具体事情发生时对当事者前进还是后退时机的把握。所谓“情”,是指当事者内心的情态。因此尽管是策划同一类事情,必须考虑到三个不同的要素。
相类似的事情,却具有不同的情况。历史在不断地验证:即使看似相似的问题,也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我们总会惊讶地发现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我们学习它,理解它,以此明智。甚至
鉴以往可以知未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