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市里,角落货架上静静地排列着几袋瓜子,是那种平常的不能再平常的瓜子,平时不会想起它,但每次看见它,就像见到久未谋面的旧街坊,那感觉不近也不远。
我很少吃瓜子,也不知道哪些人会买它,因为实在想不出城市忙碌的人们,会在什么时间,什么场合吃它。
现代人不喜欢吃瓜子多少受一些书籍,影视作品的影响,嗑着瓜子一定是头一歪,随意吐出壳来的形象,画面弥漫着没有见识而不自知的市井气息。漫画家、文学家丰子恺先生更在文章《吃瓜子》把嗑瓜子上升到国民劣根性的高度。
就算没有影视作品的刻意抹黑,快进的生活节奏和日益富裕的生活条件,也让瓜子没落。因为有更高级,更昂贵,更大颗的进口坚果替代了瓜子,来消磨我们宝贵的时光。
然而,相比瓜子现在的境遇,在我们小时候,瓜子可是网红零食。80年代,物资慢慢丰富起来,但父母们的消费观念还停留在过去,不过年不过节,没有特别高兴的事,为什么要买零食!于是就像瓜子这种价格低廉的零食也是临近过年才能吃到。
小时候,过年用的花生瓜子都是生的买回来炒,左邻右舍凑十来家合伙炒,一炒就是一整天。于是,临近放寒假,放学回家,一路上总会闻到阵阵独特的、浓郁的、冒着热气的香味。那是我们最爱闻的味道,那也是我们最快乐的时光,因为准备年货了,即代表着春节这场大戏,已经拉开了帷幕。
这股味道一直深藏在我心中,它和鞭炮爆开后留在空气中的硝烟味一起,构成了我记忆中的年味。
在接下去的日子,我们会在衣服口袋里装满瓜子去学校。那时候,学生空闲的时间好像很多,因为我清晰的记得,有一天,我把一口袋瓜子吃完之后,又偷偷跑回家装了一口袋。
在那个家里有一包糖我妈都要先数出数量,再盘算好分几天给我的年代,大把大把的瓜子带来的满足和富足感实在是其他零食所无法比拟的。
记得小学学校门口,有一位阿婆在摆摊儿。她的摊子其实就是用一张小板凳支着一个竹篾编的箩盘,箩盘上是瓜子,用报纸包出三角形状,巴掌大小,整整整齐齐的排列着,占据了箩盘大部分位置。瓜子旁边放着一个透明的塑料罐子,罐子里装着一颗颗细小的姜糖,深褐色的姜糖染红了罐子的内壁,让里面的糖看起来特别的诱人。
阿婆只卖这两样小吃,瓜子是一毛钱一包,付了钱自己选。姜糖是一毛钱7颗,付了钱,阿婆倒一把在手掌上,再一颗颗数出来。都是一毛钱,大多数时候,我会选量更多的瓜子。记忆中,阿婆卖的瓜子,味道又比家里的好!
在生活中,还有很多东西和瓜子一样,我们已经不需要了,但因它承载着太多美好的感情而成为我们记忆深处的珍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