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先说自己的一个小故事:大二,我在一家教育机构兼职,晚上辅导5个孩子做作业,几个月下来,他们的作文和阅读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从开始的七十多分提高到八九十分。但有一次,有个孩子退步了,考了68分,她的家长把试卷望桌上一摔,怒气冲冲地质问:“你怎么教的,我孩子越来越退步了?不会教就不要在这里,误人子弟,下次我孩子再退步,我就不让她来了!”一番话下来,我难堪又委屈。孩子写字有错漏我会一一更正,孩子的阅读我教他们怎样找中心句、理解文章大意、重点词句,写作我也会引导他们发掘身边事、并给他们提供各种小故事等素材、讲解写作小技巧。说到教学我是问心无愧的。再有,孩子平日拿高分的时候你们家长从未夸过我们,可是忽然有一次退步了就肆意地指责我们,这合理吗?后来才知道,孩子是家庭和学校一些不开心的事影响了,成绩下降了。
误人子弟”是对老师教育教学极为严重的控诉,这与我的教学不相符,可我却平白受了这骂名。不禁想到,教师中是不是也有这样名不相符的事?
近几年,关于教师的不良新闻,如“虐童”、“体罚”、“性骚扰”、“第二职业”等,屡屡见诸报端。人们由惊讶、怀疑转向愤怒,不由慨叹:世风日下,师德沦落了。对这样的看法,我不是很认同。据教育部统计,2014年中国的学校专任教师就已达到1515.3万人,在教师队伍逐年扩大的今天怕是更多了。尽管披露出来的事件性质极为恶劣,人们必须予以高度重视,但它占教师总数的比例很小。以比例占小的事件来评判大部分教师,不是以偏概全吗?
媒体报道求新、求异、求关注,他们会大肆报道师德“失范”的事,对于绝大多数在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的教师却不闻不问。这些教师也不会站出来说,我们工作认真负责,毕竟这是在他们看来这是理所当然的事。于是大众看到是媒体想呈现给公众的东西(如师德沦丧),而并非一定是全部的真相。公众若一昧相信媒体不如没有媒体。
众所周知,教育能促进个体的发展和个人价值的实现。正是教育为社会输送了大批有知识、有文化、有纪律的人才,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现实生活中,更多是在工作岗位上勤勤恳恳、诲人不倦的老师,中国教师队伍的主流是好的,不然教师教出来的学生,不是街头流氓就是犯罪分子满街跑了、偌大的中国,早已乌烟瘴气,永无宁日了,何来今日的社会秩序相对安定、各行各业出人才、国民的素质和中国的核心竞争力得以提升?教育对经济、国家竞争力的推动,绝不是偶然的,这里凝聚了大量老师的心血。
为什么现在那么多哀叹师德不存的声音?以前就没有师德方面的问题吗?不,以前也有,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罢了。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人们的观念在改变、素质在提升、信息获取渠道扩大,人们能更多发现师德缺失的事,比如说体罚过去家长是有意无意应允的,现在能意识到这是不道德的行为。以前认为老师的言行都是对的,现在则会用批判的目光去看待,发现不合理的地方会质疑乃至反抗。
另外,教师“失范”的事如此受关注,跟人们对教师预期心理有关。一般来说,比起坏人做坏事,好人做坏事人们更加不能接受,因为前者是人们已经预设好的,后者却超出了心理预期,冲击力过大。在人们看来,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是“人类文化的传承者”。作为教师就应该举止文明、作风正派、以身作则。老师几乎成了道德的化身。有德有范、辛勤工作是理所当然的,少有嘉奖美言,可是一旦有丑事就是严厉批评。此刻批评的反应越响,越见人们平日对教师的高预期高要求。
可高期待高要求是不实际的,尽管教师有着这一行业赋予的责任,但他们也和常人一样,在多元文化背景下长大,受到各种思想潮流的冲击,而这些经历必为其心理打下烙印,他们有着和常人一般的七情六欲、喜怒哀乐,道德上也是常人一个。而教师道德是角色道德和个人道德的统一体,不能在强调角色道德的基础上否认个人道德的合理性。可是社会还是一如既往对老师寄予高期望,结果是这一方要求太高,那一方却达不到,既给老师施加了不堪忍受的重负,落差之大也让社会大为失望:师道沦落了。
而且一件极为匪夷所思的事是:在教师的有效工作未能获取相对体面生活(社会地位高、生活有保障)的今天,人们反而一再拔高对老师的期待。这对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忠诚度将是一个严峻的挑战。所谓的“师德沦丧”跟社会的不合理要求是有关联的。
另外一个原因,许多人不是因为热爱教育事业才成为教师,而是为了谋生计。如果不热爱教书,就可能不会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完善自己的专业知识,也不会树立正确的教师观念,爱护和尊重学生,而是使用粗暴、武断、懈怠教学的方式对待学生。我国不像芬兰教师需要经过层层考核才能入职,成为教师的门槛也比较低,所以教师队伍是良莠不齐的。但是,我们国家现在需要考取教师资格证才能成为老师,对教师的专业知识和专业素养还是有一定要求的。这有利于从源头上解决“师德”缺失的问题,所以我们对教师还是应该抱有信心和积极的态度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