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文题目:雨后
二、背景简介
1.教材背景: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第十六单元第一篇课文
2.问题提出的背景:根据课题提问后,学生初读课文,自主学习,再针对字词质疑或者根据内容的理解质疑
3.教师引导语:
1.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2.读了小诗,你们有什么疑问吗?
三、学生提出的问题:
1.第一层问题:雨后是什么样子?课文写了谁?他们在哪儿干什么?
2.第二层问题:
(1)我不懂“撅着”是什么意思?
(2)小哥哥明明嘴里说“糟糕,糟糕”,可是他看起来很高兴哦,这不是矛盾吗?
(3)妹妹也小心地跑,为什么说她也想摔这么痛快的一跤?
四、简要说明:
执教《雨后》课例,是一节常规课。
第一次根据课题提问,学生都会根据常规指导的方法,询问文章的人和事。但是对于深入学习课文,这些问题都停留于表面,我想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提问。于是引导孩子们细读课文,可以提出不懂的词语,也可以提出不懂的内容。关于词语的理解,学生很快可以分享解决。第二个问题和第三个问题却是孩子细读文字后才能发现的问题,对于二年级的孩子非常难得,同时对深入理解课文,很有价值。
以上内容是从前的尝试,现在回头看,又多了一点思考:
孩子提出真问题,更需要老师放飞孩子的思维。问题意识和提问能力,要从低段开始培养。低段孩子如果要练习针对内容提问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首先要扫清字词障碍,朗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再练习一边默读一边思考,在有问题的地方做出标记,再尝试提出问题。老师要仔细倾听,听出孩子想说出来却没有说出来的问题,进行引发。对没有说清楚的问题,还要通过理答或者追问进行澄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