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人没有那么旺盛的体力的时候,人的思维与创造性都会随之下降。我一想到年轻时经常和孩子排练节目腻在一起,有时一个人骑着自行车很晚回家,不苦不累,更不会索要加班费(觉得老难为情),心里浑然不觉得这是额外的工作,就觉得我现在有多老多乏味。
后来,我带过合唱队,带过舞蹈队。再后来,明显感觉自己的力不从心与才华枯竭,也就是我的音乐专业水准开始严重滑坡,至此成了“落花流水”状。再细想,这是一件很让人恐怖的事情。人生的选择都是有代价的,选择了这个,必定失去那个,所以年轻时,一定要选择那个“最爱的”,至少你是主动选择的,不是被动接受的。
哈,说自己社团的事儿也能这么开始,我也真是思绪连篇啊。好,接着说正事,就是本学期我想做件“人生大事”,尝试做一项自己的课程——玩音乐。
为什么做这项社团课程?
其实,我也是没办法。来到寒山,诸多不适。教导处天天盯着要专业老师报社团(为了完成上级安排的任务,其实挺简单的,就是吩咐老师开开开),也不考虑老师的年龄、特长、专长,反正,就是要求每人开一个社团。我说,给徒弟打下手,辅助徒弟开社团吧?回答是不行,校长要求专业老师每人一个社团(说今年有变动),既然如此,就想方设法带一个。想来想去,结合自己今年带一年级,我就和孩子们一起“玩音乐”吧。
第二个原因是,因为一直鼓励青年教师自己做特色课程,也真是站着说话不腰疼,至于怎么做,我也说不出来。于是,不如自己摸索做一个。从我个人理解来看,我觉得微课程完全可以自己大胆做。不做,怎么知道不行;做了,才知道怎么做。我理解的课程,一是没有现成的课程让你跟着一起做,而是每个人探索自己的特色课程。比如我要做的这个“玩音乐”课程,也只是有一个初步构想,具体怎么做,我会一步步落实,一课课实践,过后才知道哪里可以改进,哪些地方可以下次做更好。
怎么做这项社团课程?
我是这样想的,一年级孩子刚入学,很多知识性、技能性的东西,咱可以忽略一下,我把课程定位“玩”,其实就是玩玩乐乐、玩玩学学,尽量以身体体验为主,唱听奏动等结合,玩得开心,玩得快乐。当孩子学习负担普遍比较重的情况下,玩就变成了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我希望孩子在课程学习中舒展身体,释放情绪,愉悦心情。玩乐第一,学习第二。
我也构思框定了“玩音乐”的几个主题,尽量突出“玩”的意思:“趣味节奏”“音乐中的动物朋友”“玩奏乐器”“身体,也是音乐的一部分”。四个主题,每个主题大概上四课时,这样差不多可以玩一个学期。最近重要的任务,就是要着手搜集课程方面的素材与内容,特别是第一主题四课时的备课工作。话说出去就收不回来了,只有硬着头皮接受挑战。
另外,这周我开始挑选社团学生。为了便于课程开展与学习,我还是很私心地要了9-12班的孩子,一是怕人太多,无法玩起来,真做不到每班一视同仁。第二,人相对少一些,便于课程内容调整。其实,我底气不太足,还是尝试心态,万一不可行,可以及时调整内容。再者,所有的教学都是相通的,我可以做到课堂教学与课程学习的无痕衔接,也能对孩子更有效地指导。
具体的课程落实与反馈,我会在后续做好相应的记录与整理。希望,我的想法都能朝理想的方向发展。将大块的时间浪费在新鲜而有趣的事情上,多少带给我一些教学热情与勇气。我不愿意生活在一潭死水中,我更愿意扑腾跳跃,因为死水里唱不出欢乐的歌儿。
但愿我的担心是多余的
我知道,每学期期末社团要进行成果展演(展出),就是把一学期孩子所学的成果跟大家分享一下,因为我做课程“玩音乐”,首先是本人主动摸索阶段,可能最终无法有成果展示,顶多是一份课程的过程资料。对于一些相对注重过程类的社团,可以适当延后展示成果。我总是觉得,为了出成果而去实施的做法,更多是成人的功利心在起作用,而对于儿童的艺术熏陶与长期影响,似乎无人关心。这是不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呢?一定是的。
我愿意一步步来,并一步步去做。我只负责用心行动,至于结果,不是我现在考虑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