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自挫行为的基本理论:
1. 你是懒惰的。这是你的“本性”。但是人不应该像这样给自己贴标签,仅仅贴标签是没有用的。
2. 你希望伤害自己,承受痛苦。你要么是喜欢感受抑郁,要么就有一种自毁冲动,一种“死亡意愿”。这种感受是真实存在的,只有在让自己承受痛苦的时候才会深刻反省自己,觉得自己是痛苦的反而是一种享受?这是一种变态心理。
3. 你是被动进攻,希望通过无所作为来挫败你周围的人。有一种让别人放弃自己的心理动机,也许是自己没有勇气放弃自己,所以来试探别人是否会放弃自己。
4. 你肯定会从拖延和无所作为中得到某些“好处”,当你抑郁时,你在享受着关注。希望得到来自别人的帮助和救赎,希望成为别人的中心。如果我是快乐的,别人就会以为我很好,不需要帮助;如果我出现问题了,别人才会关注我。
当出现自挫心理时,会陷入一种情绪的恶性循环,思想、感情和行为之间的关系是相互的,你所有的情绪和行为都是你思想和态度的结果。所以,当你改变你的思考方式时,在情绪上你会感到自己更希望做事,而这会对你的思维方式产生更加积极的影响。因此,你可以把一种沮丧性的循环变成一种有成果性的循环。
![](https://img.haomeiwen.com/i9362776/8ede6083c54aebdd.gif)
二、具有自挫感的人的典型心理定式:
1. 无望。在你抑郁时,你深陷于当前的痛苦之中,全然忘了自己过去的良好感觉,而且难以想象以后你的感觉会积极起来。建议你做一些事情“自助”就跟告诉一个将死之人要他欢呼一样,听起来似乎滑稽可笑,没有意义。
2. 无助。你不可能做什么让你感觉舒服一点的事情,因为你深信你的情绪是由一些你所不能控制的因素,如命运、荷尔蒙分泌周期、饮食因素、运气以及其他人对你的评价引起的。
3. 吓倒自己。有好多种方法可以使你被吓倒,使你什么也不做。你或许会假设你必须同时做所有事情,而没想到要化整为零,分而治之。
4. 跳跃式结论。你觉得能否通过有效的行动达到有效的结果不在你的能力范围内,因为你有一种说“我不能”或者说“我想......但是......”的习惯。
5. 给自己贴标签。这会让你觉得做事缺乏效率就是“真正的你”,于是你会下意识地对自己期望甚少或毫无期望。
6.回报不足。很多时候你觉得回报不及所付出的努力。缺乏满足感,因为你总是能发现一种办法贬低自己的努力。他的口头禅“那不算数”成功地破坏了他的满足感。
7.完美主义。你用不合适的目标和标准来打击自己。所以你经常会以一个词结束——没什么。
8.害怕失败。你的理由是:“如果我在这件事上失败了,那就意味着我在每一件事卜都会失败。”这一点当然是不可能的。任何人都不可能在每一件事情上都失败。任何事情上的失败都不是一剂致命的毒药,而坏滋味也不会永久停留。导致害怕失败的第二种心理定式是你在评价自己的成绩时完全依据结果而不依据个人的努力。这是不合逻辑的,反映的是“结果导向”而不是“过程导向”。
我说什么,我如何影响病人,这是过程;而每一个病 人如何反映,这是结果。在特定的某天,会有病人报告我说他们从这些天的治疗 里受益匪浅,而同时也会有人告诉我他们的治疗并不特别有效。如果我仅仅根据结果来评价我的工作,那么某个病人感觉好我就会喜出望外,而另外一个病 人反应消极我就会备受打击,心有不足。这就会使我的情绪跟一个滚板似的,我 的自尊也会整天不停地、难以预测地起伏不定。不过如果我承认在整个疗程中我只能控制输入,那我就可以不管具体疗程的具体结果是什么样,很自豪自己能够持续地工作下去。明白是根据过程而不是根据结果来评价自己的工作,这对个人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胜利。如果病人的报告是消极的,我就想法弄明白它。 如果我的确做错了,我就会改正错误,但是我没必要跳楼。
9.害怕成功。
10.害怕别人不赞成,害怕批评。可能被拒绝似乎是非常危险的,为了保护自己,你就尽可能采取低调。
11.强迫与憎恨。你对自己说:“我应该做这件事”“我不得不做这件事。”于是你就感觉到了责任、压力、紧张、憎恨、罪过。
12.经受挫折的能力较低。当事情发生时,你不是耐心地坚持一段时间,而是要报复这种“不公平”,于是你就会彻底放弃。我将此称为“资格综合症”,因为你的感受和行动就好像你本来就有资格获得成功,得到爱、赞成、健康、幸福等等。你的挫折感来自于你经常用头脑中的理想与外在现实对比这种习惯。当二者不匹配时,你就谴责现实。你没想到改变期望要比让现实屈就自己容易得多。
13.罪感与自责。我们是人而不是神,不会想到要去预测未来,也不会想到准确地知道该如何干预。
![](https://img.haomeiwen.com/i9362776/df9f95e5960104bd.gif)
如果你什么也不做,你就会满脑子都是消极的破坏性的想法。如果你做点什么,你就会暂时从自贬性的内在对话中脱离出来。
网友评论